用中药茶包代替奶茶咖啡;室友11点还在赶论文,你已进入梦乡;社团聚餐“不醉不归”,你捧着菊花茶想着“清热降火”;周末室友组队剧本杀,你在宿舍阳台给盆栽修枝;在宿舍淡定练习太极八段锦;被调侃“未老心先衰”,你笑言保住头发和肝也重要。
中了3条以上,恭喜你喜提“精神老年人”认证。
“精神老年人”是指一群年轻人单有一副年轻人的皮囊,但情绪心态、兴趣爱好、消遣娱乐、生活习惯均像老年人看齐。
“二旬老人”图鉴:你是校园老年组成员吗?
来看看这些学生专属特征你中了几条?
兴趣爱好:比起剧本杀、密室逃脱,更爱散步、养绿植、拼拼图(主打一个岁月静好)。
生活习惯:早睡早起比闹钟还准,奶茶换成保温杯泡枸杞,火锅必点清汤锅(养生绝非说说而已)。
社交模式:“今天有点累”,拒绝无效社交,朋友聚会能推就推(社交=消耗,独处才是充电)。
心态状态:对绩点排名“佛到极致”,常言“60分万岁”(主打一个低欲望生存)。
仔细想想,这些看似“老龄化”的行为,不过是大学生们在学业压力、社交疲惫中的自我调节:用规律作息对抗熬夜焦虑,用简化社交避免无效消耗,用养生习惯“补仓”透支身体。毕竟,谁不想在“兵荒马乱”的大学生活里,学点老年人的“松弛感”呢?
为什么大学生开始“提前养老”?真相太扎心
“精神老年化”的背后藏着当代学生的无奈与清醒。
01比不动了?用“慢节奏”对抗学业过载
从早八到晚课,从小组作业到结业论文,从期末考试到考研考公……充实的大学生活里,也有人选择“反向操作”,拒绝熬夜刷题、减少无效社交、降低对绩点的执念,本质是用“老年人式稳定”给大脑降压。
02社交太累?在饭局里想念“一人时光”
社团破冰要强行找话题,班级聚餐要假装“很能聊”,连小组讨论都要“看眼色说话”……相比这些“E人”操作,老年人“想聊就聊,不想聊就安静待着”的“I人”模式,更精神解压。
03怕生病?提前开启“健康保卫战”
“25岁查出腰肌劳损”“熬夜三天脸垮成40岁”社会生活新闻看多了,年轻人对健康的焦虑比谁都强。于是,老年人的规律作息、清淡饮食成了范本,不是想当“老古董”,是想在年轻时攒足健康资本。
04代际审美互换?老年人的生活突然“香了”
跳广场舞的阿姨活力四射,养鸟遛狗的大爷悠闲自在,这种简单快乐戳中了被绩点、考试、论文占据的大学生们。原来老年生活不是无聊,是“不用焦虑的自由”。
大学生注意!
“精神老年”不可怕,关键是找对平衡
3条小建议帮你在“躺平”和“努力”间弹性生存。
1.分清主动选择和被动逃避
规律作息、简化社交,若是为了攒精力“搞事”,那是聪明的时间管理;若用“佛系”“独处”回避成长任务,可就得不偿失,试着把大目标拆成小步骤,比全盘放弃更靠谱。
2.社交不用一刀切,独处不是闭门羹
不必强迫自己“社牛”,但也别把自己关成“孤岛”。不妨和聊得来的朋友约个奶茶,在兴趣小组里交个同好,社交可以不热闹,但不能没温度,独处是为了充电,不是为了断电。
3.把养生变成养活力
早睡早起、清淡饮食是好事,但别让养生变成“束缚”。年轻人的健康,不只是不生病,更是要有活力,试着把泡枸杞和夜跑结合,把规律作息用来支持白天搞学习。
其实啊,“精神老年人”的现状里,藏着当代年轻人的清醒:既不盲从必须热血的模板,也不硬扛必须成功的压力。
真正的青春,从来不是必须活成别人眼里的样子。所以,偶尔想“提前养老”没关系——泡杯枸杞能安心,早睡早起有精力,佛系心态抗压力,既能享受当下的安静,也有底气迎接未来的挑战。
毕竟,最好的状态是:兜里揣着保温杯,眼里闪着少年光。
本期专栏作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张榆敏
工作室简介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马玉俊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马玉俊工作室致力于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研教融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系,把积极心理理念系统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室依托学校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研究所,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科研为驱动,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理论探索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实践研究,持续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稳步发展。工作室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为己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