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好安静,我以为我们一直有话说

  P女士在进入恋爱关系以后,常常因为“信息没有被及时回复”而和男友争吵,常常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这种自我怀疑让P女士心情非常的沮丧。

  P女士信息没有被秒回的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恋人之间,也发生在亲友和同学中。平时发在群里的信息,如果没有人及时回复,也会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人缘不好。久而久之,P女士就回避在群里主动发信息,防御“信息没有被及时回复”后的尴尬和羞耻。

  “当我发出的信息没有被及时回应时”这不仅仅是一个心理现象,更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核心的情感模式、关系动力和自我价值感。

  深度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是主要聚焦于人类心理中潜意识层面的力量及其对行为、情感和体验的影响。它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但后来被克莱因、科胡特比昂等后继者扩展,形成了一套探索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的理论体系。

  1、激活“被抛弃”的原始焦虑

  分离是人类最深层的焦虑之一。婴儿时期,与母亲的分离意味着生存威胁。虽然成年后理性上知道无回应对婴儿来说就是绝境,可没有一个成年人会因为无回应死掉。但潜意识里,这种失去联结的感觉可能触动了那个原始的“被抛弃”的黑洞里,引发强烈的情绪风暴。

  P女士在一岁前因为妈妈产后抑郁被送到乡下奶奶家抚养,奶奶忙于农活疏于对P女士的照顾,婴儿期和母亲过早的分离产生了强烈的被抛弃的原始焦虑,在新的恋爱关系里,P女士又一次跌落到被抛弃的恐惧里。

  2、触发原始创伤性体验

  当前的“未回信息”情境,可能无意识地唤醒了童年或过去重要关系中的创伤性体验。P女士早期分离恐惧体验内化在身体里了,这种体验在没有及时回复信息的男朋友身上激活,过于强烈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是过去未解决的伤痛,而不仅仅是当下的现实。我们知道孩子通常3岁可以去幼儿园,因为三岁孩子的心智足以使孩子可以耐受母子分离而不是母亲消失不见了。

  3、自我怀疑感的来源

  温尼科特说,婴儿从母亲的眼睛里看到自己。我们在成长的时间都需要被养育者及时回应,满足了我们被镜映需要——我们需要通过他人的反应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和重要性。当信息石沉大海,我们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是不是我说错话了?是不是不够好?如果连我的信息都不回应,我的存在仿佛没有被看见和确认。

  4、对理想化客体的失望

  在关系初期或热恋期,我们容易将对方理想化,视为能满足我们所有需求的“完美客体”。未能及时回信息,可能打破了这种理想化幻想,让我们体验到失望。这种失望感本身可能引发愤怒或退缩,因为触碰到了“完美”不可能实现的现实。

  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机制本身就有疗愈作用,以下还有一些疗愈方向:

  1、觉察与自我反思

  当这种焦虑升起时,深呼吸,问问自己:“此刻我的感受是什么?这种感受让我联想到过去的什么经历或关系?”区分“事实”和“我的内在解读”,识别这是否触发了我的核心恐惧(被抛弃/被吞噬)或旧有创伤。

  2、涵容情绪

  允许自己感受到焦虑、不安、失望甚至愤怒。这样可以把原始情绪转化为可思考的体验,用更理性、多元化的可能性替代灾难化想法:“他可能在忙/手机没电/需要时间思考/心情不好暂时不想交流。”

  3、有效沟通

  当情绪平复后,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困扰你,可以尝试平静地沟通:“当你很久没回信息时,我会感到有点不安和担心,我知道你可能在忙,如果能大概说一下会让我感觉好一些。”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非指责。

  4、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这种模式严重困扰你,影响生活和关系质量,或者与早期的心理创伤相关,寻建议寻找心理咨询。咨询师可以帮助你探索深层根源,处理未完成情结,建立更安全的人际关系模式。

  (备注:因为咨询伦理需要,P女士非真实案例,仅在此文说明一种临床心理现象。)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好安静,我以为我们一直有话说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余瑞玲工作室成员、南阳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任教师朱荣凯

工作室简介

一点心理学 | 好安静,我以为我们一直有话说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余瑞玲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余瑞玲工作室是河南省教育厅遴选审核批准成立的第一批名师工作室。成员由工作务实、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理论素养、较强教学科研能力并对此项工作有浓厚兴趣和丰富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组成。工作室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本着立德树人、专业引领的教育宗旨,构建“家校协同心理育人”体系,提供全面系统可行的家校协同心理育人操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