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学院:以“真题真做”推动教学综合改革 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
郑州商学院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并深入实践适应新形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路径。学校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力求构建一套科学、系统、高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真题真做”育人新机制
郑州商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为导向,以专业结构优化为基础,以教学综合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提质为突破口,系统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学校突破传统课堂局限,积极推动真实项目进课堂、实战任务进课程,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发展。
2025年暑期,学校多项教学楼公共空间改造工程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该项目由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师生团队全面主导,涵盖7个学院教学楼公共区域的规划与实施,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实践。该项目进一步夯实了教学综合改革与育人实效的有机结合基础,为推进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在本轮公共空间改造项目中,环境设计专业师生团队全面承担从需求调研、概念设计、方案深化、施工图绘制,到材料选择、工程监理及最终验收的全流程工作,真正实现了“教室与工地合一、教师与工程师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自2025年3月启动以来,学院工作室共组建五支由专业教师带队、高年级优秀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团队,分别对接不同学院的改造需求。师生利用课余、周末及暑期时间,坚守施工一线,克服经验不足、工艺陌生、多方协调等现实困难,在真实职业情境中全面提升专业实战能力和综合素养。
深化教学改革,打造实践育人新格局
学校艺术学院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多年来持续探索“专业—行业—职业”三业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已完成社会服务类实践项目30余项,积累了大量跨真实场景的教学资源与组织经验。本次改造工程首次将服务对象由校外转向校内,进一步拓展了教学项目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了教学改革与校园建设的深度融合与双向赋能。
项目创新实施“教师指导、学生主导”的运行模式。专业教师转型为“项目总监”和“技术顾问”,负责流程把控与技术兜底,而学生则担任项目组长、设计主管等角色,全面参与决策与执行。这一机制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更显著增强了其项目管理、团队协作、沟通谈判等综合职业素质,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课堂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同步提升。
突出学生主体,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在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学校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采取多项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和喜爱度。在方案调研阶段,各团队与七个学院师生开展多轮座谈与现场勘测,精准把握不同学院在功能布局、文化表达、环境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在方案抉择环节,创新引入“学生投票机制”,由最终使用主体——广大师生共同投票决定设计方案,极大增强了参与的广泛性与决策的科学性。
这场持续5个多月的“真题真做”实践,不仅将焕新七大学院的教学空间,更淬炼出23名懂设计、会协调、能落地的未来设计师。从图纸到现实,郑商学子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校园的实际能力,充分展现了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
彰显育人成效,强化“一院一品”文化内涵
公共空间项目的整体改造落地,充分体现了各学院学科特色与文化内涵:艺术学院前厅打造为集展览、沙龙、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艺术空间;文传学院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河洛文化”主题形象墙与非遗展示区;会计学院通过艺术装置与荣誉时间轴突显专业精神与管理文化;管理学院侧重优化小组讨论与跨学科交流环境;体育馆突出运动活力与健康氛围营造;金贸学院实现空间智能化与现代感升级;外语学院则强调国际视野与学院历史的文化表达。这些改造不仅显著提升了校园空间的功能性与审美性,更进一步强化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整体氛围,成为彰显学校育人成果的生动窗口。
本次教学楼改造项目是学校系统推动教学综合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性成果。通过“真题真做”的实践机制,学生不仅提升了专业实战能力,更培养了职业认同感、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团队积累了丰富的跨学科项目教学与实战指导经验,教学能力与行业对接能力显著增强;学校也逐步形成了“教学—实践—服务”的育人模式,为深化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郑州商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