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小A和半年未见的朋友们通宵聚会,火锅、桌游、彻夜长谈。第二天醒来,朋友们纷纷离开,只剩下自己,盯着天花板发呆三小时,热闹的余温散去,只剩下巨大的寂静和一丝失落……
场景二: 小B在老家过了个神仙周末,吃香喝辣当“妈宝”。周日,看着收拾好的行李,想到明天“早八”的课,忍不住哀嚎:“这学是非上不可吗?”
别怀疑,你不是一个人,这种狂欢后的“断电式”低落,有个学名——情境性情绪戒断反应,通俗来说,就是你的快乐,它“断粮”了。
大脑:快乐“过山车”坐完,晕车了!
想象一下:无论是演唱会震耳欲聋的鼓点、朋友间肆无忌惮的爆笑、还是假期里彻底放飞的慵懒,这些极致快乐的瞬间,都像给大脑猛灌了一杯“多巴胺特调”。
多巴胺是什么? 它是我们大脑里的“快乐信使”“奖励系统”的核心驱动力。当身处狂欢场景,多巴胺就像开闸泄洪一样汹涌分泌,让你一时心情舒畅。
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音乐停止、朋友各自回家、假期余额彻底归零……大脑这台“快乐ATM机”里的多巴胺币,瞬间被刷爆,你的“兴奋浓度”断崖式下跌,从巅峰跌回日常水平。
大脑懵了: “刚才还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怎么突然一片死寂?我的快乐呢?” 于是,它开始“闹情绪”给你发送强烈的信号:空虚、失落、疲惫、提不起劲……这就是“戒断反应”——你的大脑在抗议“快乐浓度”骤降。
为啥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容易中招?
情绪“过山车”专业玩家: 大学生活本身就是“高压舱”(考试周、DDL)和“快乐星球”(假期、聚会、自由探索)的疯狂切换,大脑在“绷紧弦”和“嗨翻天”之间反复横跳,切换档位时自然火花四溅,容易“晕车”。
“对比效应”拉满伤害: 刚体验过极致的绚烂(万人合唱的感动、挚友交心的温暖、无所事事的慵懒幸福),转头就要面对极致的平凡(早八的闹钟、一个人的食堂、令人头疼的论文)。日常的“平淡滤镜”在狂欢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科学“软着陆”指南:给快乐一个优雅的退场仪式
别慌!“戒断反应”不是绝症,是大脑的正常“小脾气”,掌握这几招,助你平稳度过“快乐退潮期”。
允许“情绪缓冲”,别跟自己较劲
告诉自己:“现在感觉空落落?提不起劲?有点难过?这很正常!不是我脆弱、矫情,是大脑的多巴胺在‘撤资’。”
给自己1-3天的“情绪恢复期”,允许自己效率低一点,允许自己发会儿呆,允许自己小小地emo一下。别逼自己立刻“满血复活”,强扭的瓜不甜,强提的精神容易崩。
快乐KPI“分期付款”,拒绝“一次性消费”
核心思想:别指望一次狂欢能让人长时间感到快乐,把“大快乐”拆解成日常“小确幸”。
刚和朋友分开:可以在群里约好下次火锅、游戏局的时间,给期待续个费。
演唱会、旅行结束:把票根和照片做成手账,或者设置成手机壁纸、聊天背景,让快乐有迹可循。
假期结束:在日程本里圈出下一个小长假或周末计划,哪怕只是去打卡一家新店,用“盼头”对冲失落。
设计专属“过渡仪式感”,告别要体面
核心思想: 给狂欢的结束画上一个有仪式感的“逗号”,而不是仓促的“句号”。
朋友聚会分别时来个大大的拥抱,约定下次见面暗号;回家路上在群里发个搞笑复盘小作文;把合照精选出来发个朋友圈,仪式感拉满。
认真整理旅行照片和纪念品,写几句旅行感悟;给家人朋友带点小礼物并分享见闻;泡个热水澡、点个香薰、听听舒缓音乐,温柔地把自己“切换”回日常模式。
快乐从来不是一场限时抢购的狂欢,而是需要用心经营的日常。“戒断反应”只是大脑在提醒你:“嘿,伙计,别忘了给你的生活日常版图也藏个‘彩蛋’啊!”
青春真正的盛宴,永远在下一场奔赴的路上,我们终将在热爱与期待中反复相遇, 反复充电,然后更有力量地前行。
本期专栏作者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朱金富工作室核心成员、河南医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主任马忆萌
工作室简介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朱金富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朱金富工作室,即河南医药大学“基于三方协同合作机制,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朱金富教授领衔,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学院、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三方协同合作工作平台,充分利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疾病诊疗资源优势,主要研究咨询辅导与知识科普、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危机干预与临床治疗为一体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