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课”这点心事儿!这堂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结束后,全省高校学生谈心得(二)

  8月21日晚,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南阳理工学院承办的“‘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采用线上直播形式,带领全省高校师生一同揭秘“逃课”背后的心理动因。线上观看终端数量达16.6万,点赞量达30万,线下全省高校师生分别集中、自行观看学习。

  今天,和我们一起看我省高校师生的收看情况和学生们的学习心得。

收看情况

河南医药大学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洛阳师范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黄河科技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河南工程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郑州美术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豫北医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平顶山科技职业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心得感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金海心

  在观看“‘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我对逃课这一常见校园行为有了全新的认知——它并非单纯的“违纪”,更多时候是学生内心需求未被看见的“信号”,这让我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怀有了更深的思考。

  公开课上给出的应对方法极具实用性,对学生而言,要学会正视自己的情绪:若因学业压力逃课,可主动向老师、同学求助补学;若因心理焦虑,要及时通过学校心理辅导室、与家人沟通等方式疏导。对老师和家长来说,需要多一份耐心倾听,少一份主观评判,从“为什么逃课”出发,帮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非仅纠结于“是否逃课”的结果。

  这堂公开课让我懂得,校园里的每一个“小问题”,都是关注我们心理健康的“小窗口”。唯有以理解为起点,以引导为方法,才能帮想逃课的学生走出心理困境,让他们真正愿意走进课堂、享受学习,拥有更健康的校园生活。

洛阳师范学院问礼书院3号学生社区学生李适

  观看“‘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我收获颇丰。公开课深入剖析逃课现象,从学业压力、课程匹配度到心理状态,层层拆解背后成因,让我明白逃课不是简单的“违纪”标签,而是学生复杂心理的外显。

  作为心理部干事,我意识到要更敏锐捕捉同学的情绪信号。那些看似逃课的行为,或许藏着对学业的迷茫、对自我的怀疑。今后,我会主动走近同学,倾听他们在学业节奏、课程兴趣里的困扰,用共情与理解,传递心理支持。这堂公开课也让我懂得,心理健康工作需扎根日常,从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开始。我会把所学融入实践,助力书院社区营造开放沟通的氛围,和大家一起正视逃课折射的问题,用积极行动守护青春成长,让每颗心都能在被看见、被接纳中,稳稳驶向成长彼岸。

南阳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24机制2班学生汪乾莉

  观看“‘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后,公开课中呈现的逃课场景久久萦绕在我脑海,熟悉得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有的同学沉溺于网络世界,把游戏里的虚拟成就当作精神寄托,在打怪升级的短暂快乐中,任由学业进度不断落后;还有的同学因对未来缺乏规划,面对繁杂的课程和未知的前路感到迷茫,便用逃课来逃避现实,可越逃避,越找不到方向,陷入“迷茫—逃课—更迷茫”的恶性循环。

  这些画面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身边同学的影子,也忍不住开始审视自己:是否也曾因一时懈怠想过逃避上课?是否也有过找不到学习意义的时刻?这堂公开课让我恍然大悟,逃课背后藏着自我管理缺失、目标感薄弱等心理问题,它像是成长路上的一盏警示灯,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心状态。它更教会我,面对学习困境,逃避永远不是办法。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勇敢直面问题根源:制定清晰的学习计划,把大目标拆成每天能完成的小任务;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解开知识困惑;定期反思调整状态,逐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脚踏实地的学习中不断成长,为未来筑牢坚实的基础。

新乡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史佳欣

  通过本次“‘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我对逃课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公开课上主讲教师从心理动机、行为影响和应对方法三个维度的分析,让我明白逃课并非简单的“违纪”,背后往往藏着学习动力不足、时间管理混乱或对课程缺乏兴趣等问题。

  我意识到,偶尔因身体不适或紧急事务请假无可厚非,但习惯性逃课会形成恶性循环:错过知识点导致听课困难,进而产生畏难情绪,最终陷入“逃课—落后—更不想上课”的怪圈儿。主讲教师分享的“目标拆解法”和“课堂参与技巧”让我深受启发,比如提前预习标注疑问、主动与老师互动,能有效提升课堂专注力。

  这堂公开课教会我,对待逃课应从根源解决:明确学习目标、调整心态,用积极的行动替代消极逃避。只有正视学习中的问题,才能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收获成长的力量。

河南警察学院法律系学生田成杰

  观看“‘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我对逃课这一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往我常觉得逃课不过是“偷个懒”,却未曾意识到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因。

  通过情景剧和真实案例的分析,我认识到逃课往往并不只是“不想学习”那么简单。它可能是学习压力下的暂时逃避,是对缺乏兴趣课程的消极抵抗,甚至源于人际焦虑带来的回避行为。若这些深层原因一直被忽略,逃课就容易演变为恶性循环,不断加剧学业困扰与自我否定。我尤其被“主动选择”与“被动逃避”之间的区别所触动。真正有益的成长,并非强迫自己留在教室,而是学会正视问题:通过“找、辩、练”三步法进行认知重构;通过自我探索确定阶段性目标和理性;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这些才是更积极的应对方式。

  这节公开课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当我们产生逃课的冲动时,不妨先停下来,问自己一句:“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种向内探求的觉察,远比单纯强调“不能逃课”更有价值——它关乎理解自己,而不只是纠正行为。

郑州健康学院2024级临床3班学生贺墨涵

  观看这场“‘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恰似推开一扇洞察青春困惑的窗。公开课从大学生常见的逃课行为入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逃课背后的心理动因,如焦虑、压力、缺乏目标感等,并提供了实用的应对建议。

  我认识到,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内心的不安。公开课中提到的“积极应对”“寻求支持”等方法,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今后,我将更主动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挑战,合理规划时间,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不再以逃避为选择。愿以所学为灯,照亮成长途中的迷雾,让青春在自省与奋进中,绽放更澄澈的光芒。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24现代物业管理1班学生燕心茹

  通过学习“‘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我对逃课行为有了全新认识。过去总把逃课归为“不自律”,但公开课让我明白,背后藏着多样心理动因:可能是课程枯燥缺乏学习动力,可能是压力太大想逃避,也可能是社交焦虑不愿面对课堂环境。这让我学会了不轻易给行为贴标签。比如有同学常逃某门课,或许不是抵触学习,而是没找到知识与自身的连接点。我们可以尝试用“动机唤醒法”,试着给学科内容找“现实意义”,比如用数学知识规划生活费,能让学习目标更清晰。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逃避不如面对”。当想逃课的念头冒出来时,先问自己“真正在怕什么”,再主动和老师同学沟通,往往能解开症结。

  这堂课不仅帮我理解了逃课背后的心理,更教会了用理性方式应对学习中的困扰,正视内心的“小纠结”,才是成长的第一步。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市场营销243班学生刘浩楠

  逃课,看似一个小行为,却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的种种问题。这场“‘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关于逃课的迷雾,也让我有了诸多深刻的感悟。

  一直以来,逃课在校园中并非罕见现象,然而我们却很少深入去思考它背后的根源。在这堂公开课上,主讲教师以亲切且专业的态度,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逃课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为问题。它或许源于我们对某些课程缺乏兴趣,又或是自我约束能力欠缺,亦或是受到外界各类诱惑的干扰。这让我不由自主地开始反思自己。曾经,我也偶尔有过逃课的念头,如今我才明白,逃课其实是对自身成长的一种逃避。

  通过这堂公开课,我学会了以正确的视角看待逃课的冲动。当面对那些看似枯燥的课程时,我懂得了尝试去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和趣味,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同时,我也深刻意识到自我约束的重要性。我决心制定更为合理且严格的学习计划,强化自己的自律能力,确保自己能够按时上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作为班长和寝室长,我应恪守其责,耐心开导同学们逃课背后的心理问题。

  这堂公开课,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目标。我坚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我将以此次课程为鉴,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努力充实自己,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外语学院学生梁梓涵

  我通过线上方式观看了“‘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本次公开课以《沉溺》《迷茫》《挣脱》情景剧为载体,生动展现了三种典型的逃课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动因,通过“双师对谈+学生对话+教师实操引导”的形式,深入剖析了问题行为背后的情绪与认知机制。

  公开课让我深刻认识到,逃课并非简单的行为问题,而是往往与情绪困扰、自我价值感缺失、未来方向迷茫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主讲教师引导我们学会觉察自身情绪,理解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并通过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与挑战。

  此次学习让我更加意识到心理健康与学习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今后,我将更加注重自我觉察,主动调整心态,以更积极、健康的状态面对学业与生活,也会积极在班级中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助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产品艺术设计一班学生杨金月

  观看这场“‘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我收获颇丰。公开课从大学生常见的“逃课”现象切入,剖析背后复杂的心理动因,不只是简单说教,而是引导我们理解青春迷茫里的情绪挣扎。主讲教师用真实案例和共情话语,让我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藏在日常细节中,学会正视焦虑、抵触等情绪,是成长的重要课题。

  这堂公开课也让我反思作为心理委员的责任,要成为同学们心理支持的桥梁,用理解和专业知识,帮助他们梳理情绪、找到前行的内在动力。未来,我会借助公开课里的情绪调节方法,在探索自我的路上,少些迷茫、多些力量,真正实现心理与学业的双向成长。

南阳职业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2023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于欣悦

  我观看了“‘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感触良多。公开课通过《沉溺》《迷茫》《挣脱》三个情景剧,生动呈现了三种典型的“逃课”场景,让我仿佛看到了身边同学甚至自己曾有过的影子。

  在情景剧中,师生对话、共同支招的环节尤为精彩。主讲教师没有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以温和、理解的态度引导学生说出内心想法,这种互动方式让我感受到尊重与包容。通过解析逃课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我明白了逃课可能源于对学习的抵触、对未来的迷茫,或是逃避压力等多种复杂情绪。

  这堂公开课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内心那些未曾察觉的角落。它鼓励我在遇到问题时积极觉察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困难,而不是选择逃避。成长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但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就一定能走出困境,向阳成长。

  未来,我会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当自己或身边同学出现类似心理困扰时,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郑州商贸旅游职业学院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1班学生李凡

  “‘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通过《沉溺》《迷茫》《挣脱》三个情景剧,将逃课场景鲜活地展现在眼前,让我感同身受。那些因沉溺虚拟世界、对未来迷茫而逃课的情节,正是身边部分同学的真实写照。通过师生对话分析逃课心理动因,我意识到逃课并非简单的懒惰或叛逆,背后是复杂的心理因素在作祟,比如压力、焦虑、目标缺失。

  这堂公开课不仅让我理解了逃课现象,更让我懂得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遇到问题时,不应逃避,要像剧中鼓励的那样,积极觉察,勇敢面对。它也为学校和老师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新思路,今后再看到身边同学有逃课倾向,我也知道该如何伸出援手。这堂公开课是照亮学生心灵迷雾的一束光,意义深远。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音乐舞蹈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张萌

  观看“‘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我深有感触。《沉溺》情景剧里因沉迷游戏而逃课的场景,让我想起身边一位因游戏翘课的同学,就像公开课中所说,其背后是对现实压力的逃避和在虚拟世界寻求成就感。而《迷茫》情景剧中的主人公因对专业迷茫而逃课,让我想到自己刚进大学时,也有过类似困惑,觉得有些课程枯燥无用,还好及时调整心态,积极探索专业乐趣,才没有迷失。

  这堂公开课,用生动的情景剧揭示了逃课背后复杂的心理动因,让我明白,不管是沉迷、迷茫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逃课,都是我们内心问题的信号。它提醒着我,遇到学业和生活难题时,不能逃避,要勇敢面对,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路径。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公共教育学院2024级中文1班学生任骏杰

  这堂公开课最大的魅力在于,主讲教师用一种温和而理解的态度,引领我们剥开“逃课”这个行为的外壳,去探询内在的、真正的心理动因。让我意识到,想逃课的念头或许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有时是因为焦虑和逃避,感觉课程太难,害怕听不懂的挫败感,于是选择用“不去”来暂时躲避压力。而更多时候,仅仅是因为疲惫和能量耗尽,被人际交往或其他事情消耗了太多精力,需要一点空间“回血”。

  这堂公开课,像一次温暖的照亮。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是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理解行为背后的深意,并学会用更科学、更温柔的方式引领自己前行。

  读懂“逃课”行为背后的“潜台词”,此次心理健康公开课揭秘“逃课”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