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藏不住了,我的新学期新人设是……

  每逢假期,朋友们纷纷晒出朋友圈,小A在咖啡馆里悠闲地喝着下午茶,小B走在徒步体验热带雨林的路上……

  看完让人不禁感慨:“朋友都在过着鲜活的人生,似乎只有我拥有潦草的生活?”

朋友圈人设

社交披露背后复杂的心理需要

  朋友圈人设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交媒体平台上,选择性发布内容,用以精心构建和呈现其个人形象、身份特征、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的集合,是理想化自我的主动设定和立体塑造。

  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认为,社会生活就像一场舞台剧,人们在日常互动中的“自我呈现”过程,是通过控制外部行为来塑造他人对自己的认知的过程。

  在数字化时代,朋友圈成为人际互动的华丽剧场,折射着人们内在的认同需要、比较心理和体面心态。

滤镜下迷失

过度沉浸朋友圈人设的代价

  朋友圈只是我们生活的一扇窗,当“经营人设”演变为一种执念,就要当心是否已经悄然迷失于自己精心设计的幻影之中。

  模糊了“我是谁”的边界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映照自我的镜子。过度雕琢朋友圈展示的“理想自我”,与内心真实感受存在落差时,内心便悄然埋下分裂的种子。这种自我认知的割裂,会导致焦虑、疲惫甚至自我怀疑。长期如此,那个精心维护的“人设”可能逐渐挤压真实自我,使内心那个原本充满探索欲与可能性的“真我”渐渐模糊不清。

  那些本该用于探索自我兴趣、发展真实能力的时间与精力,被大量耗费在拍照、修图、揣摩文案之上。真实自我的成长如一棵树苗,被华丽却沉重的“人设”水泥层层覆盖,最终难以伸展枝丫、向上生长。

  弱化了真实的社交连接

  朋友圈本应是温情联结之地,但过度包装却悄然筑起一道无形围墙。我们展示“完美”,却也无形中抬高了他人眼中我们的形象,更让自己陷入不敢显露脆弱、不敢流露真实的困境。

  朋友圈里他人精心设计的“高光时刻”源源不断,我们便不自觉陷入“社会比较”漩涡。看他人生活似乎处处精彩纷呈,相比之下自己便显得黯然失色,催生焦虑、嫉妒甚至自我贬低。持续上行比较,容易伤害我们的自尊和幸福感。

  当朋友圈里看似“亲密”的点赞之交越来越多,夜深人静时能倾诉心声、彼此坦诚相待的知己却可能日渐稀少,岂不令人感到一种更深切的孤独?

  耗竭了内在心理能量

  时刻关注点赞、评论数量,精心斟酌每一条发布,这无异于将自己情绪的主控权交予他人手中。这种对他人评价的持续关注和依赖,极其消耗心理能量,使人难以获得真正的内在稳定与安宁。

  “必须时刻在线,必须保持美好形象”的压力,也可能会引发“错失恐惧症”。我们害怕错过热点,害怕遗漏他人动态,害怕自己不够“在场”,无法安心享受独处时光或投入真实深度的学习与思考。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宝贵的心智能量在维持虚幻形象中无声流失,留给我们真正成长与创造的空间便所剩无几。

  朋友圈是一扇与外界交流互动的窗户,若将全部精力投入于雕琢窗上精美的画框,甚至错把画框当作了窗外真实风景本身,我们便丢失了最珍贵的体验——那真实生活里或许笨拙却充满生命力的成长,那平凡日常中或许普通却饱含温度的连接。

破局的指南

做自己的导演而非演员

  放下滤镜,可以更清晰地触摸世界的温度与自我的轮廓,在虚拟社交的喧嚣之外,请留一块空间给自己——那里无需修饰,却生长着最真实也最值得珍视的自我。

  启动“反人设”实验

  心理学研究证明,适度暴露不足反而会增强亲密感,试着发条“反精致”朋友圈,晒翻车的烘焙作品,发不加美颜的狼狈自拍,你会发现真实的你与世界同样可以温情连接。

  建立多维价值坐标

  缓解焦虑的做法是停止横向比较,不要把别人朋友圈里的生活作为你的参考体系,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与过去的自己进行纵向比较。

  开辟真实表达基地

  当数字世界的朋友圈变成“表演前台”,不妨回归传统的日记记录,记录自我探索的迷茫,书写自己的感悟评论。减少暴露在人际社交中的次数,可以缓解形象管理压力,让自我表达重获自由。

  理想人设能带来快感,但警惕这可能是个危险的循环;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当镜头对准生活本身,那些粗粝的质感、琐碎的日常,恰恰锻造着独一无二的“真我”。

  那真实生活里或许笨拙却充满生命力的成长,那平凡日常中或许普通却饱含温度的连接,比九宫格更珍贵的是不必向任何人证明的,热气腾腾的真实人生。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藏不住了,我的新学期新人设是……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郭晓薇工作室主持人、新乡学院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副主任郭晓薇

工作室简介

一点心理学 | 藏不住了,我的新学期新人设是……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郭晓薇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郭晓薇工作室秉持“协同发展、辐射带动、引领创新”的理念,围绕高校抑郁学生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治疗,探索抑郁发生的认知环境模型,形成抑郁多维风险评估体系,从宣传科普、识别筛查、医学诊断、心理辅导、同伴支持、家校合作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预防干预体系,实现专题项目开发和推广,促进校际合作和交流,将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持续进行总结、反思和改进,提供具有实效性的解决方案,减少抑郁对个体认知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