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别着急,先许个愿!”

  “转发这个过儿头像,四六级都能过”“转发锦鲤,下半年好运连连”……

  在社交媒体时代,“赛博许愿”成了人们开辟的一条“成功赛道”。从表现形式上看,它是人们借助网络平台,通过转发、评论、发布符号化内容(如锦鲤、明星头像、特定文案)表达愿望的仪式性活动,而它背后投射出的是当代人的心理需求。这一行为带来了复杂的社会影响,需要我们理性看待与引导。

许个愿,能行吧?

  现代社会竞争环境复杂,每条“赛道”都挤满了人,而竞争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人们想在“成功”这件事上加一个小小的保障。

  成功往往是各方面因素动态综合呈现出的结果,导致了个体在“如何获得成功”或者说“如何达成目标”这件事上,往往迷茫无措。这样的情况下,除去必要的努力之外,人们就更想通过一些 “仪式化行为”(如转发许愿内容),为自己制造“虚假的控制感”——仿佛“转发”这一动作能左右事物的最终结果,从而缓解“未知的结果带来的焦虑”。

  例如大学生面对考试、应聘的时候时,结果的不确定性会引发焦虑,那转发 “过儿头像”便成为一种“低成本控制手段”——我做了能做的(转发),剩下的交给“运气”。

我许愿,我快乐

  竞争给个体带来的影响,不只有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压力,其竞争的过程本身也会产生强大的压力。

  这时“赛博许愿”就成为了一种低成本的宣泄方式,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把结果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和自身压力,交给一个“虚拟载体”来承担。

  此外,“赛博许愿”这一行为往往是群体行为,是有很多人共同转发、“接好运”。群体带来的“抱团取暖”和“信念感”,也让个体获得更多安慰。

  同时,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人们虽然明白许愿并不能真的影响结果,但许愿后的积极期待也会反向影响许愿的人,让个体产生出更积极的实际行为来影响结果。

不想竞争,想走捷径

  实现目标需要付出努力,在“竞争频发”的当下时代,想要达成成功、得到结果而必须付出的努力成本逐渐增加。

  在这样的情况下,“赛博许愿”变成了一个低成本甚至可以说零成本的“努力”行为。把结果交给“玄学”,而自己选择躺平,对个体来说回避了努力所付出的体力辛苦与精神压力。

  这种“以小博大”的心理,本质上可以看成是对“捷径”的向往。

赛博许愿的双重影响

  “赛博许愿”带来的影响并非“绝对积极”或“绝对消极”,其影响往往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依赖的程度,因此带来的结果是两面性的:

  积极影响

  心理缓冲与社交润滑:“赛博许愿”可以缓解焦虑,提供情绪支持。对多数人而言,许愿更像一种 “心理安慰剂”,通过简单的行动释放压力,获得 “为成功多加了一点点保障”的安心感,这种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积极意义。

  强化社交连接:当某类许愿内容(如 “考研必过”,或是“期末不挂科”等)成为群体共识时,转发行为会促进同频人群的互动(如互相鼓励、调侃),增强群体凝聚力。

  消极影响

  认知偏差与行为替代:如果对“玄学”的依赖过于强烈,真的回避努力而相信许愿带来的“效果”,可能导致“行动惰性”。如果学生认为 “转发过儿头像就能过”,从而忽视复习;职场人觉得 “转发锦鲤就能升职”,从而放弃提升能力、付出努力,那么这种“用仪式替代努力”的认知,会直接影响目标达成。

  形成思维惯性:长期沉迷“赛博许愿”,依赖“玄学”,会弱化理性思维,并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削弱个体理性认知:一旦成功,就将结果归因于“自己许了愿”,而忽视自身努力、客观规律;一旦失败,又将结果归因于“没有许愿”或“不够虔诚”,而放弃自身成长。长此以往,有可能会形成“凡事都要靠玄学”的思维惯性,让有可能到来的成功悄然溜走。

该怎么办?

  关于“赛博许愿”这一行为,青年人要分清“心理安慰”与“行为本质”的区别。既尊重其作为情绪调节的合理性,又避免其异化为 “逃避现实的工具”。

  通过努力实现理想、通过奋斗达成目标,这是在前进路上必须要有的现实条件。在此之外,用“赛博许愿”给自己吃一颗“小小定心丸”,既能缓解压力又能参与到群体社交中去,可谓锦上添花。

  许愿的本质是心理暗示,而非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点作为客观事实,个体需要明确地产生认知。真正影响结果的是实际的行动与努力,而转发行为的核心价值则是缓解情绪、提供心理慰藉。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别着急,先许个愿!”

信阳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辅导科科长许霏

工作室简介

一点心理学 | “别着急,先许个愿!”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姜金伟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姜金伟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9月,本工作室以信阳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充分整合信阳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和信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资源,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咨询师督导、个案研讨、教研科研等活动,重点工作是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在职前和职后的发展提供学习和督导平台,助力豫南乃至全省心理健康教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