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商丘工学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国家战略与时代命题,组织17支校级重点实践团队、千余名师生奔赴全国10余个省市,开展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青春传承文化根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用青春力量在实践沃土中书写成长篇章。
一、高位统筹,筑牢实践育人根基
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早在今年5月,学校便组织开展社会实践项目立项评审,强调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6月19日,学校举行隆重的出征仪式,党委副书记王峰、校团委书记邵宏博等领导为团队授旗、为指导教师颁发聘书,明确“胸怀家国、精诚协作、虚心求知、安全至上”四点要求,为实践活动锚定方向。各二级学院协同联动,形成“校院统筹、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工作格局,为实践活动提供政策、资金和资源全方位支持。
二、多维实践,青春力量赋能社会发展
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民生服务等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学校组建多支特色实践团队,开展系列务实活动。
(一)专业赋能解难题,科技兴农显担当
在科技创新领域,“心晴守护”实践团深入学校与车企,探索面部表情识别技术在青少年心理监测与行车安全中的应用,直面硬件适配、光线干扰等技术难题。
“机械创梦AI” 实践团携互动机器人、无人机走进古城与社区,以趣味科普让AI知识走进生活,同时深入企业调研AI赋能机械制造路径。
“砺械”实践团队聚焦物流无人机技术,从行业痛点调研到装置设计加工,推动技术成果向产业需求转化。
“智农通途”实践团深入育苗基地与智慧农业园区,考察自动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针对设备成本高、操作复杂等问题探索推广方案,让科技之花绽放在希望田野。
(二)文化根脉传薪火,非遗活化创新篇
在文化传承领域,多支团队深耕非遗活化。“四平新响”实践团跨越皖豫两地,探访四平调老艺人和传承人,通过广场宣传、纪录片放映等方式扩大非遗影响力。
“非遗面塑IP”实践队联合商丘市文旅局,在传承人指导下创作玄武IP等文创产品,构建“技艺学习—产品创作—市场推广”传承链条。
“虎跃童行”实践队深挖商丘虎头鞋文化,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融合,设计十二生肖IP及表情包、冰箱贴等衍生作品,让古老非遗焕发青春活力。
“年画焕潮”实践团三赴朱仙镇,向年画传承人学习雕版、印刷技艺,探寻传统年画现代转型路径。
“时空笺语”团队则聚焦古建筑保护,通过测绘记录、文献比对,为商丘古城等古建筑群提出智能化活化方案。
(三)绿色民生双聚焦,青春足迹印初心
在生态保护与民生服务一线,青春身影格外亮眼。“沙海植梦・青春锁沙”实践团跨越1685公里奔赴甘肃民勤,投身防风固沙植被浇灌工作,在戈壁滩上践行生态保护使命。
“乡居智行”实践队深入洛阳15个村庄,为713户农宅开展安全排查与升级改造调研,提出“模块化功能改造”等12条专业建议,助力乡村居住环境改善。
“孕悦新生”实践队聚焦产后女性健康,深入医院与乡村,开展需求调研、知识科普与康复指导,形成“临床—社区—家庭”协同服务模式。
“红领巾实践团”走进乡村,通过课业辅导、趣味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累计服务120余名孩子,用专业陪伴助力乡村教育。
三、成长蜕变,实践成果彰显育人成效
历经暑期实践,各团队收获丰硕成果:累计开展科普活动50余场,服务群众超2000人次;发放问卷数千份,形成数万字访谈记录与调研报告;产出非遗文创、技术方案、改造设计图等一批实践成果,为地方发展提供参考;4支实践团队被评为省级重点团队,多支团队活动被中国网、中国青年网、安徽共青团等政府媒体和新闻媒体报道30余次。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实践中实现了成长与蜕变。从“理论课堂”到“田间实操”,从“技术小白”到“科普使者”,从“文化拥有者”到“传承实践者”,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坚定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是商丘工学院“知行合一”育人理念的生动写照。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模式,鼓励更多青年学子扎根中国大地,在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中锤炼本领,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