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好想开学但又不想开学的+1

  开学了,有人喜极而泣,有人焦虑到失眠……

  “家人们谁懂啊,开学了,我又开心又害怕,这种矛盾心理快把我折磨疯了!”相信不少同学都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开学,这个看似平常的时间节点,却总能在学生群体中掀起一阵复杂的情绪波澜。

  有种开心叫“开学了”,有种焦虑也叫“开学了”。目前,这种“开学版近乡情怯”正在许多学生中疯狂传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既期待又焦虑的开学心理。

  一、“开学综合征”:这些心声你中了几条?

  同学A:“终于能摆脱家里的束缚,但一想到开学后每天要早起,我就难受。假期里,我都是中午才起,这生物钟怎么调整啊!”

  同学B:“放假前立的学习专业课知识的flag还没完成,新的学期,又有好多新知识要学,新任务要完成,我怕自己跟不上进度,压力好大呀!”

  同学C:“在学校又能见到我的好朋友了,但开学后又要回到那种紧张的集体氛围,还要重新适应和同学们的相处,真不想面对。”

  似乎你大脑里现在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穿睡衣的小人抱着薯片喊“让我再躺会儿”,而另一个穿校服的小人举着小旗子喊“新学期的我绝对改头换面”。

  我们既渴望规律生活带来的掌控感,又恐惧改变消耗的心理能量。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情况,可能你正在经历“开学综合征”。

  “开学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表现为一种明显的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各个阶段的学生身上,甚至很多老师和家长也会感到开学焦虑,一般在开学前后两周表现得比较明显。

  二、“开学综合征”出现的原因

  1.假期作息不规律:晚睡晚起、日夜颠倒成了不少同学的生活常态。突然要回归到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的学习生活,身体和心理自然会抗拒。

  2.生活节奏改变:相较于假期里的慢节奏的生活,开学意味着舒适区被打破,要进入到快节奏的学习生活。

  3.学业压力大:新学期有新的课程和知识,有些同学担心自己学不好,成绩不理想。

  4.假期未完成目标的压迫感:放假前有些同学会给自己设立目标,比如,利用假期看专业书、学会Python、减肥等目标,而有些拖延的同学往往在开学之际面临未完成目标的焦虑。

  5.社交焦虑:假期和同学联系变少,开学后有要再次融入集体,有些同学会担心和同学关系处理不好。

  三、“开学综合征”的影响

  1.心理上:焦虑的情绪会让人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做任何事情都容易走神。

  2.情绪上:可能前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就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这种情绪的不稳定,不仅影响自己的心情,还可能影响和身边人的关系。

  3.躯体上:长期的焦虑可能会导致失眠、食欲不振、头痛等身体症状。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没精神,吃饭也不香,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四、教你几招应对“开学综合征”

  1.提前调整作息

  可以设置一个合理的时间表,按照上学时的时间安排起床、睡觉、学习和休息。比如,先从早上9点起,再到早上8点起,安排午休,逐步恢复校园里的作息习惯。

  2.制定学习计划

  新学期开始前,根据课程表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同时,要给自己留出适当的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比如,每天安排2-3小时用于学习新知识,周末可以安排一些户外活动放松身心。

  3.设立小目标

  可以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完成一个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增加成就感。比如,把“我要通过六级考试”拆解成“每天背20个单词”这样的小目标。

  4.主动联系同学

  在开学前,可以和同学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联系,分享假期的趣事,增进彼此的感情。这样开学后,就能更快地融入集体,减少社交焦虑。也可以提前了解新同学的情况,主动和同学打招呼,巩固友谊。

  5.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该理论揭示了他人期望对个体行为的积极影响,个体也可以通过正向自我暗示增强自信与行动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比如,每天对着镜子告诉自己“我可以的”“新学期我能行”。当遇到困难或压力时,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只要我们正确面对,积极调整,一定能顺利度过这个“心理难关”,开启愉快的新学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告别“开学综合征”勇敢地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吧!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好想开学但又不想开学的+1

郑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李笑笑

工作室简介

一点心理学 | 好想开学但又不想开学的+1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刘慧瀛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刘慧瀛工作室在省教育厅思政处的领导下,在郑州大学党委、行政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引领骨干、同伴互助、培育成果,共同提高”为宗旨,重点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为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搭建交流平台,充分运用名师培训、名师督导、名师带徒、科学研究等方式,提升工作室成员、辅导员、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专业能力;加强AI数字赋能,构建了“家校医社”协同智能化信息管理,促进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智能化、专业化、科学化与高效化发展;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宣传教育等方面起到了引领、创新、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