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淇县:“五项机制”筑牢校园安全屏障
为全面提升幼儿园、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护能力,鹤壁市淇县教体局统筹推进“五项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积极营造平安和谐的育人环境。
“1530”教育机制推动防范关口前移
严格贯彻公安部等九部门《进一步加强涉险公共区域安全防护工作的通知》精神,全面推行“1530”安全教育模式,串联碎片化时间持续强化安全意识。全县学校所有班级利用每天放学前1分钟、每周放学前5分钟、每个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对学生进行安全提醒和安全教育。特别注重在重点时段加强防溺水工作,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致家长一封信》、进行家访、开展电话回访、每周至少推送一次防溺水提醒等系列安全专项行动,加强对孩子的监护和教育。
“百千万”共建机制汇聚校园安全合力
通过“百名干警进学校、千名教师进家庭、万名家长进校园”的全民联动共建机制,系统开展未成年人保护行动。
百名干警进学校。县委政法委遴选103名政法干警组成全县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团队,定期走进学校,分析校园法治形势,治理校园周边环境,预防校园欺凌,指导应急演练,并对不良行为学生进行早期干预。针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通过鹤壁市培红学校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实施矫治教育,培养“红心向党、壮志报国”的可用之才。
千名教师进家庭。常态化组织教师开展家访,深入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及思想动态,提前介入家庭沟通障碍问题,成立“班主任+政法干警+心理教师+社区干部”的帮扶小组,确保问题学生重返校园、安心上学。
万名家长进校园。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推动家长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强化家庭教育责任;社区与学校联动开展“护苗”行动,构建家校社信息共享与协同育人网络。
“四书”责任机制助推协同育人创新
该县以《家校共育协议书》《校外安全责任书》《拒入非法托教机构保证书》《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告知书》“四书”构建协同育人责任机制,明确职责,携手育人。《家校共育协议书》,引导家长切实履行“第一任老师”的教育职责,促使家长与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校外安全责任书》明确校外安全责任,督促家长切实履行监护人职责,教育并监管孩子有效规避各类校外风险。《拒入非法托教机构保证书》持续深化“双减”成效,明确告知家长,严禁孩子参与校外非法托辅机构的培训等活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告知书》强调立德修身,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严格执行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强制报告制度,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智慧安防”预警机制升级校园防控体系
该县依托教育专网,持续迭代智能安防装置,构建校园安全常态化预警机制,增强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在校门口安装语音警示装置,并设立醒目的安全警钟标识,以确保全体师生每天保持警钟长鸣。同时,配备先进的人脸识别闸机系统,设置校长信箱及诉求二维码,保障学生及家长的诉求能够通过“码”上途径迅速获得校长的及时回应。在卫生间、宿舍、操场等隐蔽角落加装防欺凌报警器和应急对讲系统,一旦触发即可同步启动声光报警,并向管理人员手机终端推送报警信息。校门周边部署智能警报监控系统,整合异常行为分析功能,对攀爬、聚集等行为自动标记。运用“雪亮工程”“互联网+明厨亮灶”“校车安全管理平台”等系统,统筹推进“人防+技防+物防”一体化建设,实现校内24小时视频巡控系统与县公安智能系统的无缝对接,数据互联互通,全面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
“四课四零”引导机制守卫安全教育底线
该县构建以思政课、心理课、法治课、安全课“四课”融合为核心,全面强化养成教育,夯实学生价值根基。
思政课铸魂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为核心教材,县委主要领导带头讲授思政课,全面推进“思政启航计划”。利用淇县地下红色交通线、八一林、大石岩红馆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打造“生活中的思政课”和“行走的德育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与实践。
心理课守护心灵。全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员已实现全覆盖,强化心理辅导室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重视生命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将情绪管理和抗挫能力培养纳入校本课程,对筛查出的案例进行动态跟踪,一对一辅导。
法治课明规立矩。通过模拟庭审现场、反欺凌霸凌、预防违法犯罪等场景,深化宪法和民法典教育,增强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与代入感,提升广大师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和法律素养,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
安全课筑牢防线。遵循各学段学生成长规律,小学重点教授逃生技能,中学增设消防设施操作实训,开展多场景实训式应急逃生、自救互救、防暴恐等主题演练,全面提升师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立德树人与平安校园建设的双向赋能。
(鹤壁市教体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