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大学生同上“‘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内附回看方式)

  三个故事,三场对话,解答困惑,扣问成长。

  刚刚结束的“‘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采用线上直播形式,带领全省高校师生一同探讨“逃课”背后的心理动因。线上观看终端数量达16.6万,点赞量达30万,线下全省高校师生分别集中、自行观看学习。

  下面和我们一起回顾这堂精彩的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强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培育优良学风,8月21日,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南阳理工学院承办的“‘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活动举行。

  此次心理健康公开课紧扣“问题行为”展开师生对话,以《沉溺》《迷茫》《挣脱》三个情景剧重现三个典型的“逃课”场景,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生涯之树”练习等环节揭秘“逃课”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现场

主持人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余瑞玲工作室主持人、南阳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余瑞玲

  余瑞玲从“时间拍卖”小游戏导入课堂,使学生在“时间商品”的选择中体验“逃课”行为背后所进行的复杂价值评估和心理博弈。她限定本节课讨论的内容,启迪学生思考“明知不对却又选择去做的”心理动因是什么,并通过三个典型的“逃课”场景进行三场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看到“逃课”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成长的迷茫、反抗、困难和探索,鼓励学生遇到问题积极觉察,勇敢面对,向阳成长。

“挫折”的悲伤

主讲教师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余瑞玲工作室成员、南阳理工学院数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冯清

  冯清讲述了“习得性无助”型“逃课”现象,并通过案例分析,阐释《迷茫》情景剧主人公的逃避行为是由于消极的挫折应对模式。她引入“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带领同学们用“找、辩、练”三步法进行认知重构,从而达到改善消极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全省大学生同上“‘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内附回看方式)

师生互动

全省大学生同上“‘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内附回看方式)

挑战不合理信念清单

全省大学生同上“‘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内附回看方式)

角色扮演

“自主”的无措

主讲教师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余瑞玲工作室成员、南阳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室科长莫华敏

  莫华敏聚焦因目标缺失而“逃课”的现象,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阐明大学阶段的迷茫是自我探索的契机,并带领学生通过“生涯之树”练习,明晰理想和阶段性目标。同时,她鼓励同学们在反思中行动,成就更好的自己。

全省大学生同上“‘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内附回看方式)

“生涯之树”练习

全省大学生同上“‘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内附回看方式)

学生互相交流

全省大学生同上“‘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内附回看方式)

分享“生涯之树”

“独立”的挣扎

主讲教师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余瑞玲工作室成员、南阳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与测评服务科科长孟凡锐

  孟凡锐通过介绍情景剧《挣脱》展现的亲子之间控制与反抗的内心角力,在启发式的分析与讨论中帮助大学生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体验,进而领悟到外在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他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方法,让大学生通过案例学会恰当地表达拒绝,改善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全省大学生同上“‘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内附回看方式)

学生分享

全省大学生同上“‘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内附回看方式)

师生互动

全省大学生同上“‘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内附回看方式)

双师对谈

  此次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全省高校师生通过不同形式进行了观看学习。

回看方式

全省大学生同上“‘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内附回看方式)

扫码关注“豫教思语”视频号

点击“直播回放”即可观看

  读懂“逃课”行为背后的“潜台词”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