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晚,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青心豫你向未来”第六期主题直播“中原赤源·赓续红色血脉”线上直播,全省各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在线观看,大家深入学习,热烈讨论。
直播课上,七位教师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带领广大青年学子以小物件窥见大情怀,探寻信仰之源、前行之路。这堂精彩的直播课是如何呈现的?一起来看背后的故事——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河南大学网信办主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晓芳
筹备这堂红色思政直播课,我和团队以三个月深耕筑牢根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精神赓续的重要论述定向领航;结合青年困惑明确待重点关注话题;联动多所干部学院、博物馆深挖史料;采访红军后代罗传德、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等采撷鲜活故事。团队打磨10余稿脚本,最终确定了以锦幛、土地法令墙、账本、钢钎、藤椅、泡桐6个物件串联起从革命到建设的“人民至上”的红色血脉传承史。
此次实践让我顿悟:信仰传承不在展柜封存,而在人民掌心奔涌;思政课魅力不在理论堆砌,而在历史与现实的共鸣;叙事关键不在单向说教,而在与听者生命体验的碰撞。
此次课程亮点有三个:内容上以小物件见大情怀,诠释“人民至上”深意;形式上打破单向宣讲,通过互动环节架起知识与精神的传递桥梁;价值上推动认知向实践转化,让红色精神成为青年服务社会的行动力。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姜国峰
锦幛绣深情:寻3357个名字背后的“信仰密码”
360秒、1200字,构成了以“锦幛”为主题的故事叙述。为了完成6分钟的拍摄,文稿修改了6遍,团队的摄像组、指导组、美妆组、保障组各司其职、兢兢业业,旨在确保直播课录制任务圆满完成。这一过程中,我收获了友谊、学到了经验、拓展了视野。其中,无数个场景和细节使我难以忘却、倍感温暖。例如,为了拍摄一个从文物展柜前走过的镜头,需要反复拍摄10多遍,从站位、手势、延伸到面部表情,我感慨于摄像团队的敬业。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直播课的拍摄录制,团队每晚开会复盘至深夜,讨论热烈、交流碰撞、收获满满。此外,组长们借用各种资源多方联络,来自天津的小朋友、兰考的小学生、老年合唱团纷纷加入,使直播内容更加丰富、更有意义,直播形式更加饱满。总之,这是一次思想淬炼之旅、精神升华之行。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晶
“一墙”承使命:研鄂豫皖苏区的红色答卷
作为团队的一员,能够参与这次“青心豫你向未来”第六期主题直播“中原赤源·赓续红色血脉”线上直播课录制,我深感荣幸。此次直播课亮点突出:一是紧紧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足迹,使课程既有思想高度,又具现实指向;二是走进革命圣地,使红色历史鲜活再现、可知可感;三是融入青年视角,贴近学生认知,激发情感共鸣。
备课过程中,为了将厚重的革命历史转化为学生能够感知和共鸣的生动教材,我与团队成员多次研讨,反复打磨,力求让学生在故事中真切感受信仰的力量。我深刻体悟到,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新时代青年勇担使命的精神力量。
这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了鲜活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勇担时代使命,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副主任聂娜
分厘见初心:看红旗渠账本如何书写人民至上
作为一名安阳人,我从小就接受着红旗渠精神的滋养熏陶。站在思政工作者的视角,我发现红色故事的感染力,藏在“大叙事”与“小细节”的平衡里,而青年学生对历史的认同,也正始于真实可感的细节里。红旗渠纪念馆有很多“隐藏款”的动人故事——贴在废炸药箱上的收据,是红旗渠工地党性原则的合格证;收据与账本上面的“三分五厘”“七根铁钉”,也正是当年修渠人精打细算、克勤克俭的生动注脚。
我试着站在记账员角度思考:物资匮乏时,一分钱如何掰成两半用,既能堵住浪费的缝,又要暖住群众的心。于是,我在备课里加了账目有整有零、清晰可查的细节,以及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场景,尽力让“分厘必较”和“甘苦与共”更加具象化。
通过这次直播课,我有幸再次与76岁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对话,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吃苦耐劳的“渠三代”“渠四代”,还在红旗渠纪念馆见到了千里迢迢前来参观的外省小学生。红旗渠的故事就这样沾着泥土气、带着烟火味被生动地传播出去,一场跨越60年的“接力”也就更好地延续下去。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河南中医药大学团委副书记郭薇
钢钎凿山河:感战天斗地背后的精神伟力
在流火7月,我与各高校思政课名师一同开启了一场触动心灵的红色基因寻访之旅。直播课整体安排站位高远,形式新颖活泼,通过一个个小物件讲述背后鲜活故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感受精神伟力。
为了做好直播课,团队先后开展多次研讨和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完成相关准备和拍摄工作。在搜集资料和实地走访学习中,我再一次被大别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深深震撼,三大精神内涵丰富,想要讲好、讲活并不容易。在搜集红旗渠相关素材时,我感动于林县人在资金匮乏、设备简陋的年代,仅凭“一锤一钎一双手”,誓要“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感动于年轻的“铁姑娘”们虎口震裂、手指肿胀,仍坚持抡锤打钎;感动于如今的林州绿水青山,贫瘠变富饶……
这场直播课对于我个人而言是一次深入的学习,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我愿努力将录课成果,转化为做好青年思想引领的动力,引导广大青年勇担时代重任。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党支部书记沈贺
藤椅传温度:颂人民公仆的牵挂与坚守
怀着育人使命和求索之心,我参加了此次直播课的录制。录制前,我一接到讲课任务,便立即着手查资料、写稿子,和团队一起找角度、磨稿子。焦裕禄精神虽已讲过数次,但每一次备课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每一次讲课也都是一次精神洗礼和本领锤炼。
直播课拍摄录制中,我们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的坚实足迹,行走在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凝望过的土地上,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兰考大地、红旗渠畔,实地走访、专题研修、沉浸体验,深刻领悟了红色血脉的磅礴力量与时代价值,读懂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深远考量。录制结束后,团队总结复盘,努力将备课成果和收获转化为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和实践启迪,转化为引导青年一代在红色血脉的滋养下,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努力培育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英才。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党委副书记任怡
桐琴奏新章:谱人民至上的永恒旋律
接到直播的任务后,我搜集并仔细研读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兰考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再次认真学习了焦裕禄书记一生执着坚守、 用生命践行“人民至上” 誓言的动人故事,而这些正是最鲜活、最澎湃的思政教材。
备这堂课时,我总觉得不是在“写稿子”,而是在焦桐的年轮里打捞故事。正式拍摄时,我站在清晨6点的兰考焦桐广场,抬起头,看到斑驳的夏日阳光穿过24.6米高的树冠,突然懂了:这堂课,我们要让学生们看见的不只是一棵焦桐树,更是根系深扎地下15米的倔强和较劲。这根系如同焦裕禄精神,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心中。录制时,最打动我的,是历史影像里焦书记战“三害”的背景与现代车间雕琴的匠人在镜头里重叠的瞬间。原来所谓传承,就是前辈把风沙挡在身后,后辈把琴声送向远方。我希望自己的每段讲述都带着泥土气——不是刻意煽情,是焦桐的年轮本身就刻着最厚重的情怀。
其实好的教育,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陪着我们的学生一起在历史里走一遭,让那些曾支撑这片土地的力量,悄悄住进更多人心里。就像焦桐的种子,落进哪片土壤,都会长出新的荫凉。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厚植爱国情怀,践行初心使命,汲取蓬勃奋进力量。
“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正在进行中,快来微博等平台带#青心豫你山河行#话题参与互动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