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夏邑县:三棋联动 点亮县域科教新图景

2025-08-19 17:20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夏邑县始终将科学教育置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以“先手棋”筑根基、“关键棋”聚合力、“特色棋”激活力,构建起全域协同、全域赋能的科学教育新生态。


  一、落子“先手棋”:以制度为骨,筑牢科教“四梁八柱”


  高位协同聚合力。激活该县“双减”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效能,构建起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宣传、网信、发改、科技、工信、财政、科协等14个部门深度参与的“大科教”联动机制——科技部门负责科普资源对接,财政部门保障经费投入,科协牵头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协同攻坚,让科学教育从“教育系统独奏”变为“全县上下合唱”。教育系统内部,成立科学教育专项领导小组,乡校同步建立相应组织,将科学教育纳入各级年度目标考核“硬指标”,通过“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确保政策落地如春雨入土,层层渗透、步步扎实。


  规划引领明路径。出台《夏邑县推进河南省科学教育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同步擘画2024—2026三年行动蓝图,以“五大工程”为纲、20项举措为目,绘就科学教育“施工总图”:“科学教育点亮行动”聚焦普惠性科普资源覆盖,“学校科学教育体系构建”着力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强化队伍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通学段衔接通道,“科学教育品牌建设”彰显县域特色。为让蓝图落地,配套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督导评估办法》与期末综合评价指导意见,将“科学探究能力”与品德发展、学业水平等并列为学生核心评价维度,让评价“指挥棒”精准指向“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的育人目标。


  硬件筑基强支撑。坚持“补短板”与“提品质”双轮驱动,三年来累计投入3650万元,为薄弱校“雪中送炭”:建成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52个,新增计算机教室82间,安装“班班通”触摸电视电脑一体机1501套,让偏远村小也能通过屏幕链接全球科学课堂。曾经“黑板上画实验”的窘境,已变为“手脑并用做实验”的常态。该县借力部属高校帮扶政策,重庆大学投入100余万元为县高级中学援建2个标准化实验室,为高中学子打造“科学乐园”。


  二、布阵“关键棋”:以资源为翼,汇聚科教“百川归海”


  场馆联动拓实践场域。联动夏邑县高新区10余家企业打造“工业科普走廊”,学生可进入电子厂观察芯片焊接流程,在机械车间操作3D打印机,在生物制药厂见证药物研发原理;串联夏邑博物馆、长寿苑文化景区、龙港湾智慧农业基地、王飞农场等场所,优化出8条研学路线,开发农业产业课、红色文化课、历史人文课、自然生态课四类实践课程,年均组织研学活动超50场,覆盖学生1万余人次。校园内的“边角地”也被巧心盘活:北岭镇中心校利用闲置校舍建成“劳动科学综合实践基地”;第五小学在操场北侧空地开辟“劳动科学实践园”,让每一寸空间都成为科学探究的“落脚点”。


  师资汇聚强育人梯队。构建“高端引领+骨干支撑”的师资体系:“一支科学副校长队伍”广纳贤才,50位来自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的专家走进校园。“三级培育体系”夯实基础,以教研员为“领头雁”、科学骨干教师为“主力军”、青年新秀教师为“后备军”,通过“每月集体备课、每年课题攻关”提升能力。“青蓝工程”结对100余对师徒,老教师手把手教实验操作,青年教师创新引入短视频、情景剧等教学形式,让科学课堂更鲜活。


  科普浸润融数字赋能。打造“线上+线下”科普矩阵,让科学知识触手可及:借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精选“天宫课堂”“院士讲科学”等优质资源,组织师生利用课后时间观看,累计学习时长超5万小时;深耕本土平台,“教育早知道”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上传科学实验小视频,转发名校名师资源。


  三、弈活“特色棋”:以创新为魂,绽放科教“星火燎原”


  课程融创通育人脉络。推动科学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融合”: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聚焦跨学科探究,数学与科学教师共同设计“测量校园旗杆高度”课题,语文与科学合作开展“科学童话创作”,美术与科学结合制作“太阳系模型”等,形成80余个跨学科教学案例,打通幼小初高衔接通道。区域教材《科学探究一小时——玩转科学》统一引领,各校再添“特色料”:第五小学编写《打开奇妙世界的钥匙》,用趣味问题激发探究欲;第四初中联合红埔教育实践基地编写《现代智慧农业》,让科学知识扎根乡土,等等。30余门社团课程更添活力,科学实验社团学生设计“水火箭”飞上天空,无人机社团航拍校园绘制平面图,机器人社团在省级比赛中斩获佳绩,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兴趣点”。


  活动筑梦亮品牌底色。该县以活动为载体,让科学教育“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固化“每周科学探究一小时”制度,学生以《科学探究一小时》教材为蓝本,亲自动手实验。赛事活动点燃创新火花,每年举办竞赛活动,形成“以赛促学、以活动育人”的良性循环。品牌效应日益凸显:近三年,全县共有300余名学生在全国、省、市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一校一主题、一校一特色”的科教品牌矩阵已然成型。


  协同聚力建共育生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体系:依托课后延时服务,形成教师资源、能工巧匠、名家艺人、志愿者到校授课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第五小学以“科技筑梦、艺美实践”为主题开设10余门特色课程群,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家校沟通架起“连心桥”,第一小学采取“校内+校外”的方式,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加大对科学教育意义的宣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转变家长“重分数轻探究”的观念。县教体局协调科协、科技、文化等部门,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开展“六小”“五一”(六小即小论文、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种植、小调查;五一即看一部科普片、做一件小作品、办一份手抄报、读一本科普书、观一次科普展)主题实践活动,孩子们写“家乡水质调查小论文”、做“废旧物品改造小制作”、看《流浪地球》解析航天知识、办“科学手抄报”展示探究成果,让科学教育在趣味互动中融入乡土、扎根心灵。


(商丘市教体局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