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体育与健康科教中心教师党支部:以“三维融合”党建模式赋能育人与专业建设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体育与健康科教中心教师党支部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体育教育实践,聚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创新构建“党建与思政育人、专业建设、社会服务”三维融合模式,将党建工作嵌入课堂教学、专业改革、社会服务各环节,以红色引领激活体育育人效能,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互促共进。
一、融合思政育人,让体育课堂成为“红色阵地”
以“红色体育课程群”为载体,推动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一是编写指南推进融合。教师党员牵头编写《体育与思政融合教学指南》,将党史故事、家国情怀等元素融入各类专项课程:篮球课中以教学比赛为依托,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拼搏精神和团队精神;结合“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少林拳”等武术传统体育项目,讲解“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田径课上以“奥运健儿为国争光”案例为切入点,开展“拼搏与爱国”主题讨论;体操教学中通过“集体项目配合”强调“团结协作”的党员精神。二是实施“党员导师制”引领成长。每名教师党员结对8-10名学生,既指导专业技能,更关注思想成长,其中郝晓帆老师通过“体育名人入党故事”读书会,用姚明、许海峰等榜样事迹激励学生,近两年所带学生中2人获评校级优秀学生党员。三是打造示范课程筑牢育人阵地。党支部书记王正霞老师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8个思政融合教学案例形成示范效应,每月开展“党员示范课+评课”活动,累计开设20节示范课,带动教师教学评价优良率提升15%,5名教师获全国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让体育课堂成为浸润红色基因的育人主阵地。
二、融合专业建设,以党建引领体育教育改革
通过“党建+专业”模式强化党员的责任担当,为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构建起互促共进的良性生态。一是组建党员攻关小组破解专业难题。聚焦体育教育专业痛点,成立师范专业认证、运动队训练竞赛、智慧体育研究、运动康复4个党员攻关小组。各小组分别牵头推进专业认证、赛事备战、智慧体育建设及运动保障,推动体育教育专业获批“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品牌专业”“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河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学生在全国、全省重大体育赛事中获奖600余项,建成200亩“九馆一中心”智慧体育运动公园,达全国赛事承办标准,实现党建与专业建设精准对接。二是以党建赋能专业建设提质增效。通过党员攻关小组的示范引领,专业建设成果丰硕:获批“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品牌专业”“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河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河南省体育美育浸润计划首批“双育”高校、我校“陈氏太极拳”项目获批河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我校智慧体育行业学院获批河南省第二批特色行业学院,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产教融合创新联盟落户我校,彰显党建引领下的专业发展活力。三是形成党建与专业协同发展格局。党员攻关小组将党建力量深度融入专业建设各环节,从教学标准制定到赛事成果转化,从智慧场馆建设到传统文化传承,实现党建工作与专业改革同频共振。
三、借专业特长服务社会,彰显党员使命担当
发挥体育专业优势,组建党员服务队延伸育人链条。一是体育惠民进校园助力少年成长。组建由10名教师党员牵头的服务队,每年带领130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春晓小学、花溪小学、十里铺小学、洛阳白杨一中等7所学校打造特色体育课、戏剧广播操、少儿八段锦、武术操等特色大课间,运动队训练、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受益学生3万余人次,为洛阳白杨一中进行“体育器材捐赠+课程指导”,帮助该学校组建校篮球队、田径队,取得良好成绩。二是体育惠民进社区守护老年健康。组建由5名教师党员牵头的服务队,每月开展1次带领运动康复专业学生走进周边社区活动,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的教学,为老年人开出运动处方,进行按摩康复服务,让师生在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与党建育人价值的双重彰显。三是服务实践增强支部活力。通过深耕社会服务,支部活力持续提升,体育与健康教师支部获评校级“样板党支部”,1名教师党员被评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2名教师党员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学标兵,乒乓球、跆拳道、啦啦操国际级裁判3人,足球国家级裁判1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人。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体育与健康科教中心教师党支部通过扎实推进“三维融合”党建模式,有效推动育人成效、专业建设、支部活力全面提升,进一步验证了党建扎根专业实际的生命力。未来,支部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与体育教育教学深度交融,以更鲜活的载体、更务实的举措,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奋力谱写新时代体育育人工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