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握新时代伟大成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暑假期间开展“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以社会大课堂铸魂育人,在学思践悟中坚定信念,在知行合一中感恩奋进,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活动同步在新浪微博平台开展“青心豫你山河行”话题讨论,鼓励全省青年学子通过“我行、我学、我讲、我拍”等方式近距离品味历史文化、领略科技力量,感受社会发展,畅想时代未来。
今天,一起来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师生的暑期实践活动。
生动实践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材料学院实践队——“华小材”水利遗址实践队先后走进贾鲁河与尖岗水库,用脚步丈量水利工程的历史与现状,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深入挖掘水利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探寻城市水源地的前世今生。
千年贾鲁河:从历史漕运到生态廊道
贾鲁河作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历史水道,曾是漕运繁忙的经济动脉,如今转型为城市生态景观带。实践队通过实地勘测河道形态、堤坝结构及水文环境,结合材料学专业知识,评估其水利工程特征及生态修复成效。
在与沿岸居民的交流中,队员们收集了大量口述史料,还原了贾鲁河“因水而兴”的变迁史。一位老人感慨道:“过去河里能行商船,现在成了散步公园,水清了,鸟也回来了。”团队还创新开展水利科普,通过互动问答、发放手册等方式,向居民传递“河道健康关乎城市命脉”的理念。
尖岗水库:六十年治水智慧的当代考验
始建于1959年的尖岗水库,是郑州西南部重要的饮用水源地。队员们沿着库区仔细考察,认真记录水位的变化情况、细致观察水质的清澈度、深入调研周边生态的变化。眼前的水库碧波荡漾,一派生机盎然,但岸边部分区域裸露的黄土,以及稀疏的防尘网,也清晰地揭示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迫切需求。实践队员细致观察并记录水体状态与周边设施的运行情况,不断思考着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
青年担当:让水利遗产焕发新生
此次实践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田野课堂,更是一场水利文明的传承行动。从贾鲁河的文化密码到尖岗水库的生态课题,实践队用科学态度与人文情怀,架起了历史与未来的桥梁;用实践表明,守护水利遗产,既是对文明的致敬,更是对发展的担当。
行有所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材料学院团委书记郭莹莹
作为此次实践队的指导教师,我带领学生开展水利遗产调研,对实践育人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在贾鲁河生态廊道,学生们将材料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堤坝结构分析,通过古今治水技术的对比,深刻理解了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辩证关系。在尖岗水库,从水质检测到生态考察,学生们主动思考解决方案,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深刻认识到,高质量的实践教育应注重三个维度:一是强化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专业知识;二是深化价值引领,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坚定理想信念;三是推动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方案。展望未来,我们将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拓展实践育人平台,让更多青年学生在广袤天地间成长成才。这次实践再次证明,只有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材料学院
创新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史然
在贾鲁河畔,队员们聆听沿岸居民讲解“从行商船到见水清鸟归”的变迁故事,并通过科普互动传递“河道健康即城市命脉”的当代责任。于尖岗水库,碧波之下是六十载的治水智慧,而裸露的黄土与稀疏的防尘网,则让学子们切身感受到“发展与保护”平衡的紧迫挑战。此次实践是“行走的思政课”,更是青年以科学严谨丈量现实、以人文温情聆听历史的接棒之旅。当青年学子在河湖的律动中触摸到民族生生不息的治水基因,那份守护碧水长流的使命,便已从指尖悄然传递至心间,化作支撑其砥砺前行的深沉力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材料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023058班学生马少茹
这次暑期实践活动中,通过随队走访贾鲁河与尖岗水库,我对城市水系的生态功能与人文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真切感受到“水”对郑州这座城市的深刻塑造。走在贾鲁河生态修复段,曾经淤塞的河道如今水清岸绿,但仔细观察仍能在某些河段看到硬化堤岸的改造痕迹——这些新旧交织的工程细节,生动诠释了从“防洪”到“治水”的理念转变。河道中特意设置的生态岛屿和缓坡设计,不仅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更让我感受到现代水利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守护。站在尖岗水库坝顶俯瞰,水库如同一面镜子倒映着城市天际线,而坝体下方就是密集的居民区。这一刻,我真正理解了水利工程“守护者”角色的重量。最难忘的是在尖岗水库听到的一句讲解:“大坝的每一方混凝土里,都掺着1938年花园口决堤的教训。”这句话让我明白,今天看到的每处水利设施,其实都是历史写给未来的启示录——治水的本质,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发展中保持对自然的敬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材料学院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2023062班学生杨雪辰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对水利遗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治水从不是孤立的工程,而是前人的智慧与今人的技术在时光里的接力。在贾鲁河畔,我仿佛看到了老人讲述的从商船穿梭到水鸟栖息的变迁,突然明白,我们这代人接过的不只是历史,更是让水脉持续滋养城市的使命;在尖岗水库,岸边裸露的黄土提醒我,守护不是一句口号。我们不仅要学老一辈筑坝的智慧,更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新问题—— 比如如何用新材料让堤坝更耐用,如何让生态保护和供水需求找到更优解。这种接力不是重复,而是在传承中创新。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担当不在口号里,而在每次弯腰测数据的认真里,在把材料学知识变成护岸办法的思考里。水利遗产里的道理,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弄明白,用踏实的行动去延续。我们学的每一点知识,终有一天要落到实处,变成守护江河的力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材料学院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2023063班学生陈荣琰
我跟随暑期实践队,探寻走访了郑州市周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水利遗址。在贾鲁河公园,看着如今清澈的河水倒映着游人笑脸,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十年九涝”的重灾区。当地老人说:“是一代代水利人带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劲儿,才把‘水患’变成了‘水利’。”站在尖岗水库的大坝上,望着碧波荡漾的水面,我突然懂了什么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次实践让我明白,这清水里,流淌的不仅仅是团结和担当,更是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作为材料学院“华小材”水利遗址实践队的一员,我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传承新时代水利精神,让治水兴邦的信念在新时代生根发芽。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厚植爱国情怀,践行初心使命,汲取蓬勃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