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碧脉·守护生态之美”主题直播结束后,全省高校学子这样说(二)

  7月29日晚,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青心豫你向未来”第三期主题直播“中原碧脉·守护生态之美”线上直播,全省各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在线观看,大家深入学习,热烈讨论。

  一起来看他们收获了哪些心得感悟。

河南医药大学护理学专业学生闫陶莹

  直播课中,通过前沿科技展示,我看到了科技在生态监测、污染治理中的强大力量,卫星遥感等技术精准监测森林覆盖变化,让生态保护更高效。那些投身生态事业的奉献者们,不管是扎根淅川县太子山林场的基层工作者,还是致力于水资源保护的科研人员,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我,让我明白每个人的点滴付出都能汇聚成保护生态的磅礴力量。专家们关于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的智慧见解,也为我们勾勒出河南未来生态发展的清晰蓝图。河南以生态为基,正在不断擦亮美丽底色,身为新时代青年,我深感责任在肩。今后,我要从自身做起,学习环保知识,践行绿色生活,为河南的生态建设添砖加瓦,和河南一起奔赴更美的绿色未来。

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黄扬扬

  观看“青心豫你向未来”第三期主题直播“中原碧脉·守护生态之美”,我感触颇深。当镜头扫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的丹江口水库,碧绿的清水像翡翠般镶嵌在群山之间。那一刻,我明白了千里调水的真正意义——它不仅是了不起的工程成就,更是中原大地上一条流动的绿色生命线,一份对生命之源的虔诚守护。

  这条长1432公里的“人工天河”,责任远不止送水。直播课中,当年库区移民不舍离开家园的画面和如今清澈渠水奔流的景象重叠在一起;淅川人民舍小家利万家,带上乡愁走天涯;太子山林场护林队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几十年如一日地造林、护林;闸口的护水员尽职尽责监测水质……每一幕都生动地说明,中原大地上的生态保护不是空话。

  如今,我们应接过守护的接力棒,以实际行动珍惜每滴水,守护这条碧脉,让这份对山河的承诺代代相传,用青春力量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篇章。

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李图腾

  通过本次直播课的学习,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中原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在我眼中更像一场震撼人心的精神接力。从渠首守护者默默坚守,数十年如一日做着水质监测,筑牢工程根基,在平凡岗位上种下初心的种子;到淅川移民舍小家为大家,手中紧攥着故乡的泥土,在新家园用丹江鱼做出“乡愁宴”,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者凭借“科技利剑”,突破技术难关,构建生态保护屏障。这些故事所展现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让每滴水都折射出担当的光芒。

  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南水北调工程不仅仅是一条调水线,更是一条守护生态之美的生生不息之路。幸福的密码藏在一代代人的奋斗中,藏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以守护者、实践者、代言者的身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智慧会计专业学生付卓然

  观看“中原碧脉·守护生态之美”直播课,我深受触动,这是一场充满科技、奉献与智慧的思政课。

  河南地处中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起源。直播课中,我看到了科技创新助力生态监测,让生态保护变得更加高效与精准;无数环保工作者默默奉献,他们的坚守与付出令人动容;各地在生态规划中的智慧结晶,展现出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理念。这些生动实践,让我感受到了河南在生态保护中的智慧与决心。

  此次直播课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学习环保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理念,为擦亮美丽河南底色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河南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郑州西亚斯学院启贤住宿书院、法学院2024级法学专业学生吕可鑫

  观看“青心豫你向未来”第三期主题直播,我对生态守护有了更真切的体悟。

  直播课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龙头”——陶岔渠首大坝开始,将河南生态保护的壮丽画卷在镜头前徐徐展开。镜头中,陶岔渠首的清水北上、丹江口水库的科技监测、太子山林场护林员的坚守、李山村移民用“丹江鱼宴”书写的新生活,都让我深刻感受到,“守护母亲河”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与生命接力。

  这场直播课让我懂得,中原的生态答卷,既写在陶岔渠首大坝的刻度里,也藏在每个青年学子的日常里。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学习,更要在实践中践行。扎根在这片土地,我们既要读懂江河的史诗,更要成为续写绿色的笔,让中原大地的每寸绿意都在能赓续绵延。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任建宇

  直播课中展现的中原大地生态变迁令人震撼,尤其是黄河岸边的生态廊道建设,以及太子山林场的退耕还林成果,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参观黄河博物馆时,看到黄河从治理到生态修复的历史过程。

  作为一名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学生,我对生态保护有着特殊的责任感。新能源汽车不仅减少了传统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降低了空气污染,还推动了整个汽车行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未来,我会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我坚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一定能汇聚起生态保护的强大力量,让中原大地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学生马悦

  7月29日晚,我观看了“青心豫你向未来”第三期主题直播,目睹了黄河奔腾不息、南水北调工程如巨龙横卧、丹江水库碧波荡漾……

  跟随14位河南思政先锋团成员、3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讲解,我感受到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艰辛和困难、淅川人民跨越半个世纪的奉献,以及保护黄河的重大意义。水脉如血脉,流淌着中华文明的精魂。昔日有大禹治水,如今有南水北调,这血脉的守护与延续,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我们今日目睹的每一泓清水,背后皆是无数人心中装着千秋大计的担当。

  作为一名青年学子,我凝视这碧波长流,顿悟肩头担子之重。我们不仅是碧水蓝天的欣赏者,更应是守护者与接棒人。当青春之心与大地脉搏同频共振,我们便真正接过了那支守护中华血脉的神圣接力棒——未来之清流,正源于今日青年心中涌动的责任之泉。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张诗正

  在观看学习此次直播课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原碧脉”背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磅礴力量。这条横跨千里的“人工天河”,不仅承载着南水北调的壮举,更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以绿色发展底色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南水北调的生态工程既展现了“征服自然”的魄力,更彰显了“顺应自然”的智慧。当黄河的浑厚与丹江的澄澈在郑州相遇,无数水利专家和科研工作者、基层人员共同守护水安全,这不仅是一条调水线,更是一条守护生态之美的生生不息之路。让我们接过使命,做守护者,以科技创新捍卫每一滴水的清澈底线;做践行者,用奋斗之姿续写生态文明的河南画卷;做代言人,将守护生态之美融入血脉,用我们的声音、行动和选择,向世界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崔盈盈

  跟随着直播课中教师们的脚步,我踏上了探寻河南生态守护的“云”实践之路。从陶岔渠首大坝的精准调度,到丹江口水库的水源保护,再到太子山林场护林队的坚守,无不彰显着国家治水的智慧与决心,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优势和泽被苍生的为民情怀。无数人默默付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我为建设者的智慧自豪,也被淅川移民的奉献感动,深刻理解了个人与国家的联系。从黄河博物馆到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探寻治黄传奇与历史脉络,领略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的交织,感受着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深知“文脉绵延”的传承和黄河生态保护与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学习南水北调移民 “舍家为国、奉献担当”的精神,传承“不屈不挠、务实创新”的治黄精神,珍惜水资源,践行绿色生活,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环保意识,像护林员们一样以实际行动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勇担时代使命。

郑州轨道工程职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邢梦琦

  观看本次直播课,我跟随主讲教师们从丹江口水库的浩渺清波,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下黄河奔腾的脉搏;从淅川县太子山林场的苍翠屏障,来到荥阳市淅川移民新村李山村的安居新貌,收获颇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在丹江口水库、太子山林场,我看见了移民老乡的奉献,以及护林人的付出。移民新村李山村的变化最令我印象深刻,从库区搬迁到建成生态新村,大家守着好山好水搞起了民宿,过上了欣欣向荣的生活。

  这场沉浸式的生态课堂,使我深切触摸到生态文明建设背后沉甸甸的人民情怀与战略远见。守护中原碧脉,不仅需要工程伟力与制度保障,更呼唤每一个个体成为自觉的行动者。唯有如此,方能让清澈的碧水、葱郁的青山成为河南人民永续的幸福之源,让绿色发展的清泉永润未来。

  “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正在进行中,快来微博等平台带#青心豫你山河行#话题参与互动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