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 | 河南理工大学的校园雕塑,守望代代学子的独家记忆

  在静谧的校园一隅,雕塑无声伫立,却以凝固的姿态诉说着流动的时光与精神,当学子驻足凝视的瞬间,那些关于坚韧、创新、家国情怀的育人故事,便在此刻生根发芽。

  今天,一起走进河南理工大学,看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恒久的物质存在,深度参与着校园精神的塑造与师生心灵的培育。

历史传承

  当目光聚焦河南理工大学的校徽,方寸之间尽是历史的回响。

  时光指针拨回到中国近代高等矿业教育的起点——焦作路矿学堂。

  1909年,在民族工业觉醒的浪潮中,焦作路矿学堂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此后的岁月里,校名几经更迭:从河南福中矿务学校、福中矿务大学,到私立焦作工学院,每一次更名都是时代变迁的注脚。抗战时期,学校西迁陕西,与多所高校合并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即便颠沛流离,仍坚守教育火种。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迎来新生。1958年成立焦作矿业学院,1995年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2004年正式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从“焦作”到“河南”,地域前缀的升级背后,是学校办学格局的不断拓展。如今,省部共建、“双一流”创建高校等身份标签,彰显着学校在新时代的担当。

  百年校徽镌刻岁月荣光,从焦作路矿学堂到河南理工大学薪火相传。

  20世纪30年代,学校办学成就蜚声海外,被誉为“可与海内外工程学府相颉颃”的高校。1933年,国民政府批准学校立案,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私立高等工科院校。2004年,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河南理工大学,标志学校跨入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行列,揭开了学校发展新的纪元。

  先贤躬身耕耘,其精神如明灯,照亮学府奋进之路,铸就不朽传奇,在河南理工大学南校区名人文化广场庄严肃穆,蔡元培、翁文灏、孙越崎、张伯声雕像静静伫立,他们是学校百年发展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其贡献深刻融入学校的每一处细节。

蔡元培雕塑

  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蔡元培对河南理工大学影响深远。20世纪上半叶,他在学校前身任职期间,亲笔题词“好学力行” ,这不仅是他对学术与实践的深刻见解,也成了河南理工大学的校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积极求知、学以致用。

翁文灏雕塑

  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在河南理工大学发展关键期发挥重要作用。1934年,私立焦作工学院办学经费紧张,面临被河南省政府接管甚至停办的危机。翁文灏和孙越崎一同前来整理焦作中福矿务时,坚持保留学校,并决定从1935年起每月增拨1000元经费,为学校的存续提供经济保障。

孙越崎雕塑

  孙越崎与河南理工大学渊源颇深,他曾任私立焦作工学院董事会常务校董、董事长,后又成为名誉校长。20世纪30年代,他担任中福公司总经理时,大刀阔斧改革整顿,使煤矿扭亏为盈,为学校提供充足办学经费。抗战爆发后,他将师生、设备、图书等安全转移到陕西,保存学校教育火种。改革开放初期,年事已高的他仍深入调研,为能源工业和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张伯声雕塑

  留美归来的张伯声,凭借深厚学术造诣与先进教学理念,为河南理工大学地质学科发展添砖加瓦。任教期间,他将国际先进地质学知识引入课堂,还常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地质考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科研精神。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地质专业学生。

特色文化

“塑”以太极之魂

  太极拳是河南理工大学一张亮丽的名片,学校以太极文化为脉,体育学院广开课授艺,借平台探理,凭赛事传韵,已获得国内首个太极拳省级重点学科,省高等院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太极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重要平台。

  多维度创新传承,绘就太极文化发展的绚丽篇章,河南理工大学教师设计制作《太极》系列陶瓷雕塑作品精彩亮相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在雕刻琢磨中守住非物质文化遗产“慢”的内核,该教师说:“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有义务将太极拳以多种艺术形式予以呈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把太极文化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

“塑”以韵律之美

  滔滔黄河奔涌千年,坐落在校园一角的河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黄河泥埙前一座巨型泥埙映入眼帘。

  河南理工大学以泥为韵、以乐传情,成立黄河泥埙乐队。陶土捏就的泥埙,吹响时,将黄河故事娓娓道来,青春与古埙共鸣,让黄河文化跨越时空在悠扬乐声中焕发崭新光彩。

青春成长

“塑”以求学问道

  白玉塑夫子,长须垂,目光远,身旁玉册巍巍,“育人为本 崇尚学术”镌刻铿锵。青铜塑华老,低眉凝思,褶藏公式万千,指绕数海波澜,躬身探奥理,立像启新篇,以学为炬,照彻数学征途漫漫。

“塑”以惜时如金

  晷针划破晨昏,晷面丈量光阴,阴影挪移,是分秒在奔跑;刻度纵横,为岁月做注脚。短影疾行,长痕渐远,莫待流光尽,方悔虚度年。

“塑”以强健体魄

  衣卷疾风,足踏流星,折线凝冲刺之态,弧光塑拼搏之形,破时代枷锁,燃奥运豪情。

“塑”以阅见美好

  墨香漫卷处,字句似星河闪烁,翻阅间,与古今哲思共鸣,在书海沉浮中丈量世界,让心灵于文字的沃土生长出万千气象。

“塑”以责任奋斗

  奋斗是刺破阴霾的锋芒,以汗水浇灌理想,责任是肩头千钧的担当,用脊梁撑起希望。

  雕塑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更是无声的“大先生”。当晨读的学子路过先贤雕像,当毕业季的合影定格群像基座,当晚自习后的身影象雕塑相映成趣,它们的存在便有了意义。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刘春德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刘春德工作室,2023年6月29日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工作室当前主持人为刘春德,骨干成员包括茹艳、鲁小茜、许文立、王明中、赵佳、申海涛、苏丽敏、孟祥燕、何平等。工作室成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致力于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网络生态文明建设、推出网络正能量作品、引领青年学生向上向善等方面工作,用好“网言网语”,说好“青言青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