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谧的校园一隅,雕塑无声伫立,却以凝固的姿态诉说着流动的时光与精神。当学子驻足凝视的瞬间,那些关于坚韧、创新、家国情怀的育人故事便在此刻生根发芽。
走进郑州科技学院的校园,在红砖绿瓦间、在林荫步道旁,总有几尊雕塑以沉默的姿态矗立,它们是铜锈里的历史回声,是金属光泽下的未来期许,一起来看——
思想的传灯者——雕像里的育人薪火
蔡元培像
他是教育理想的播火者,以超前视野铺就治学通途,亦是精神血脉的铸造者,用思想光芒照亮求知征程。
蔡元培先生的雕像静立校园,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火种,早已借这尊凝萃的塑像悄然融入郑科的精神肌理。凝望他,便是将先驱的热忱与育人的初心凝为永恒的坐标,指引后来者溯光前行。
孔子像
孔子石像静立大学生活动中心前,他“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的智慧早已借这尊肃穆的造像,悄然沁入郑科的文化脉络。
凝神瞻望,便是将先师的德辉与治学的根魂化作永恒的航标,引领后来者循道向学。
诺贝尔像
这尊诺贝尔半身铜像静立绿野间,铜色凝萃厚重,面容藏着传奇余韵。
355项专利与跨国实业写就传奇,巅峰捐财设奖,燃亮人类进步之火,诺奖跨域引航,精神随铜像目光 投向远空。
钱学森像
钱学森半身铜像静对学校科教中心楼宇,铜色凝萃赤子热忱,领口纹路藏着归国的奔赴。
抛海外优渥,破阻归国,以导弹与航天事业奠基之姿,燃亮大国重器火种,他的目光望向苍穹,照亮无数学子科研报国的漫漫长途。
陶行知像
陶行知半身铜像,静立翠影间,铜色晕染师者温润,长衫纹路藏着教育温度。
破旧学樊篱,立“教学做合一”以乡村师范为犁,耕醒民智沃野,他的目光望向校园,照见“爱满天下”的长程。
石语箴言——刻在年轮里的文化基因
校园的角落,一块块刻石宛如沉默的智者,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与育人的箴言。
“德”字刻石,红漆醒目,似一盏明灯,照亮学子修德立身的漫漫征途。
“勤”与“思”二字一起,是知行合一的深刻注解,“勤”如坚实的羽翼,助力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搏击风浪,“思”若明亮的灯塔,引领他们在智慧的波涛中探寻真理。
“拂云”二字,笔锋刚劲,似有凌云之志,它鼓励着莘莘学子心怀高远,不被眼前的困难所羁绊,勇敢地向着梦想的云端奋勇攀登。
“上善若水”水之柔和润泽,恰似教育的无声滋养,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涵养着每一颗纯真的心灵。
“厚德载物”四个大字沉稳厚重,如大地般包容万物,它教导着学子们要拥有宽广的胸怀,承载起责任与担当,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育才”刻石闪耀着希望的光芒,它代表着校园对人才的精心培育,就像一位园丁用心呵护每一株幼苗,期待他们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知不足”三个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学子们不断进取的决心,它提醒着大家学无止境,要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追求进步。
无声艺术——冰冷材质中生长出温热力量
定格绿茵场上的激情瞬间,拼搏姿态里,藏着对足球纯粹的热爱,每一次伸展都是逐梦的模样。
从活字印刷的智慧闪光到科学先驱的思想力量,时光打磨的石碑,刻着文明传承的滚烫。
甲骨纹路藏着古老密码,科学箴言点亮探索灯塔,不同时空的智慧,在这方天地对话。
当夕阳漫过雕塑的轮廓,那些关于热爱、传承与探索的故事仍在光影里轻轻流淌,等后来人再读一遍时光。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岳朝杰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岳朝杰工作室,是隶属于郑州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的网络工作统筹引领与服务阵地。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认真落实好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上级部门有关工作安排。工作室坚持在“融”字上下功夫,在“新”字上求突破,力争打造一批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感染力的网络文化作品,不断增强网络文化作品的影响力。积极探索并构建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为第一课堂,以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为第二课堂和以工作室、融媒体中心为第三课堂的“三个课堂”联动的工作模式。以技术赋能和青春表达为手段,充分发挥工作室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促进网络思政工作育能与育心同频共振,推动网络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