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态之美!第三期主题直播结束后,主讲教师分享备课心得

  7月29日晚,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青心豫你向未来”第三期主题直播“中原碧脉·守护生态之美”线上直播,全省各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在线观看,大家深入学习,热烈讨论。

  直播课上,14位河南思政先锋团成员、3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带领广大青年学子探寻河南生态守护的实践之路。这堂精彩的直播课是如何呈现的?主讲教师们是如何备课的?又有哪些心得感悟?一起来看。(按直播顺序排序)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宣传理论科科长白月

  作为此次直播课的主持人,在前期准备过程中,我就确定了自己的“功能”,那就是既要做连接各个研修点的“黏合剂”和“导航仪”,更要做到提炼主题、升华情感、营造氛围、设置悬念、统领结构、强化政治引领的功能展示,使整个课程流畅、深刻、有感染力且主题鲜明。

  在前期准备过程中,我们整个团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深度研习,对课程逻辑架构和情感表达进行了精心策划。我在参与中深刻理解了国家水安全战略和生态文明思想,感悟了制度优势与民族精神,并明确了自身的责任担当。我认为,本期课程亮点在于将政治性、专业性、故事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完美融合,通过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聚焦重大工程、讲述感人故事、展示科技人文,打造了一堂沉浸式、立体化的国情教育和生态文明实践课。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团委书记乔捷

  准备这堂直播课中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大坝的部分,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与实践认知的升华。

  首先,陶岔渠首这个“关键阀门”的定位极具象征意义。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水利工程核心,更是国家水资源战略调控的“神经末梢”。通过观察陶岔渠首管理处工作人员执行精准调度指令的细节,我深刻理解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并非抽象口号,而是由无数严谨、精确的现场操作汇聚而成。这700亿立方米北送清水的数字背后,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体现。

  其次,陶岔渠首连接着水源地与受水区,象征着区域协同、南北共济。它无声诉说着一个道理:解决像水资源这样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必须超越地域局限,依靠全国统一意志和强大执行力。这汩汩北上的清流,正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征程中,依靠独特制度优势破解发展瓶颈、实现人民福祉的伟大见证。

  最后,这堂课的核心立意在于“一杯水,一条心”。它超越了单纯的水利知识,升华到制度自信、家国情怀与人民至上的高度。如何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操作(如闸门控制)结合,如何用数据(调水量、受益人口)和具象(清澈江水)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展现发展为民理念,是我在备课中反复思考的重点,力求让师生们感受到:这“希望之水、发展之水”流淌的不仅是自然的甘泉,更是制度的伟力和民族的智慧。

邓州市第六高级中学校思想政治学科教研组组长王建民

  参与此次直播课的录制过程中,与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同仁深入交流,为我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启发。备课中,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足迹为起点,深刻体悟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的重要意义。在南水北调从南向北的第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各项周密精准的监测方式与数据让人备感安心,科技与人工的和谐共鸣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如何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在陶岔的水质自动监测站,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它不仅是一座现代化的监测设施,更像是一座立在清水之畔的当代人文纪念碑,记录着我们这个时代如何理解水、珍视水。

  此次直播课让我深入走近南水北调工程,我的心中激荡起了“水与人”关系的思考,更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价值。行走中原大地,走进绿水青山,感悟碧脉丹心,未来,我要做有信仰的思政课教师,不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许昌学院新闻中心主任兼校报编辑部主任钟伟平

  录制此次直播课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触动灵魂的溯源之旅。对于南水北调工程来说,千里调水,水质是关键,那么如何确保“南水”水质达标,带着疑问,我们来到南阳淅川丹江口水库,寻找答案。

  在丹江口水库,我们采访了水质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国家标准II类以上,供水水质达到国家I类标准。我查阅了关于丹江口水库建设历程的资料,了解到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唯一水源地,11年来,调水量已超过700亿立方米。我还了解到为守护好这一库碧水,当地进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建成了“林水相依、绿廊相连”的生态屏障……备课中,我认识到南水北调不仅是一条调水线,更是一条生命线、生态线、文明线,守好一库碧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我希望通过此次课程,能够让更多青年学生自觉护水节水,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阳市第二十二中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组组长史言

  为了上好这次直播课,我前期进行了深度调研与资料整合,查阅水利部、生态环境部、河南和湖北两省生态环境厅、南阳市政府的官方报告、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等,获取关于“守好一库碧水”专项行动的权威数据。在调研中,我深入了解了丹江口水库采用的具体水质监测技术手段,理解其如何构成“天罗地网”,实现“尽收眼底”和“无处遁形”。看到人工湿地建设、库区造林与森林抚育技术等,我也明白了如何让生态修复手段发挥作用,形成“林水相依”的屏障。

  在准备直播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南阳关停千余家企业的决心,他们生动诠释了“守护一库碧水”背后的巨大责任和担当,还看到无数建设者修复库岸、种植湿地的付出,明白每一项数据背后都是艰辛的努力。在直播课中,我们用一组组数据、一个个画面,再次印证了先进科技与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结合,是守护大国重器水源安全的必由之路和有效路径,我也更加认同“科技+生态”的力量。

  课程录制归来,我的教案里多了三样“活水”:一是用渠首建设者“三班倒”的施工日志,设计“职业精神”情境教学;二是带学生绘制“移民路线图”,在地理坐标中理解“小我与大我”;三是将林场工人“石头缝里栽树”的故事融入生态文明议题。这些来自一线的养分,终将化作润泽学生的涓涓细流。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黄淮学院党委学工部副部长毛晓飞

  淅川县太子山林场位于丹江口水库出水口,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障丹江水流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干渠前的水质安全。半个世纪以来,太子山林场三代护林队员扎根这里,守护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生态安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备课过程中,我和团队成员一起查阅有关文字资料,并反复琢磨如何让青年学子触摸到这份“与山共生”的坚守和这沉甸甸的生态保护成果。当我们深入林场现场,站在这片由三代护林队员亲手染绿的土地上,资料里的文字突然有了重量;当指尖抚过护林人用过的镐头,抬头望见林海,我们感受到了身临其境的分量。

  这次备课,让我更加明白,思政课的深度来自于真实的土地与滚烫的故事,思政课的温度藏在可触可感的细节里。我们要俯身贴近这些鲜活的实践,让理论扎根于真实的土壤,真正打通从认知到认同的通道,让一颗颗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秀华

  为备好这堂直播课,我查阅了有关太子山林场的报道,访谈了陈人范父子,聚焦他们的故事,从半世纪的护林史中深挖代代接力的细节。我深刻体会到,思政课的生动素材就在脚下。看到年轻护林人接过父辈接力棒,用脚步丈量山林,用科技守护绿意,我更懂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口号,而是护林员们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动诠释。

  直播课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看见平凡中的伟大。此次直播课通过访谈还原真实场景,展现护林员在半个世纪里让荒山变林海,守护筑牢水源屏障的故事,让代代接力护青山的信念直抵人心,让学生读懂生态守护背后的使命传承,明白南水北调的清水里,流淌的是奉献,承载的是“国之大者”的担当。

南阳市油田实验小学第四完全学校校区副校长赵欣

  行走在淅川移民丰碑园,指尖抚过镌刻着16.6万移民姓名的石墙,凝视丹江口水库的澄澈清水,移民离乡的画面历历在目:老人怀揣祖坟黄土,母亲背着熟睡的孩子,青壮年肩扛门板踏上迁徙路。这些鲜活场景让“家国情怀”从课本概念化作生命的震颤。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在这座精神丰碑前重识教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赞誉移民为“掘井人”,我们则需为孩童打捞井中星光:小学二年级《我爱家乡山和水》课,用“北上的丹江水”具象化故土情深;小学五年级《责任担当》单元,以三代移民接力诠释“小我融入大我”……

  在接下来的新学期,我将开展“丰碑上的名字”思政课,引导学生访谈移民后代、绘制迁徙地图,让石墙上的奉献化作学生心中的精神长河——当学生们读懂每一个名字的重量,方能成长为新时代的“掘井人”,切身触摸到时代经纬中那些温热的生命轨迹。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南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席晓丽

  为上好这一部分课程,我们团队深入研读移民扶持与乡村振兴政策,并多次实地走访荥阳市李山村,倾听移民心声,收集一手鲜活素材,力求精准呈现其蝶变历程。李山村生动诠释了在国家政策精准扶持下,移民如何将“乡愁”化为“商机”,以“丹江鱼宴”创业致富,同步建设生态家园。这深刻证明,政策温度与移民奋斗的结合,是可以将“背井离乡”转化为“安居乐业”的。本次直播课成功地将宏大的国家工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紧密连接。李山村案例的生动性在于它超越政策宣讲,以“乡愁变商机”“家园变花园”的可视化样板,具象化展示了移民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致富路径,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为“共同富裕”写下了温暖的注脚。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培育)主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党政办副主任乔新杰

  为打造一堂兼具深度与魅力的直播课,我与团队一起倾尽全力、潜心筹备。我埋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浩繁的资料之中,细究从精妙规划到生态影响的每一处脉络,不放过任何关键线索,力求精准勾勒工程全貌。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现场,那宏大场景令我内心震撼,使我深切领悟到这项工程的伟大与建设之艰。通过与建设者促膝交流,我挖掘出了诸多资料未载的鲜活故事,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我的认知中变得愈发立体鲜活。为化繁为简,我反复斟酌讲解内容,以生活化的语言和案例诠释复杂知识,不断调整节奏与表达,只为直播时能以最佳姿态,清晰且精彩地传递知识。

  此次备课,让我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深的体悟,更让我感受到中国治水智慧跨越时空的磅礴力量。希望这堂直播课能引领大家领略国家工程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与光彩。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管欣

  在本次直播课当中,我主要负责讲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工程”,对这一世纪工程,我通过查阅相关视频和新闻资料,详细了解了其建设背景,以及施工工艺的难度和流程,最终通过精简内容挑选重点,确定了讲解的内容。

  参与此次直播课的备课,亲身行走在黄河岸边和南水北调长渠之畔,我亲眼、亲耳、亲身体会到了中国人民为了生态保护和资源配置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这些内容是之前在课本上感受不到的,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些工程是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才能实现的伟大工程,是制度优势的体现。

  希望通过此次直播课,能将我们实地走访的感悟分享给更多的学生,让学生们跟随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让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的感人场景,真正实现受教育的目的。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梅

  “江河纵横,碧脉丹心”——声声嘹亮的口号,喊出了铮铮誓言。五天时间,两千余公里,从黄河博物馆的青铜鼎纹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钢铁盾构,从丹江口水库的碧波万顷到太子山林场的苍翠年轮,我们用脚步为同学们丈量出一堂特殊的思政课。我和队员们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聚焦移民精神,建立了如何将长江与黄河链接,以“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为主线的教学框架。

  黄河博物馆里,泛黄的治河图谱与电子屏上的实时调水数据重叠,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治水警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深水下的隧道混凝土层里有了新注解——原来“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从不是抽象的话语,而是工程师们在盾构机轰鸣声中写下的答卷。丹江口水库边,移民丰碑上16.6万个姓名格外厚重,一位老人说“搬走时带了把家乡的土”,这捧土与水库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的数字放在一起,让“团结奉献”有了能触摸的温度。

  这堂直播课没有课本,却有黄河奔涌的文脉、移民背井的赤诚、建设者掌心的老茧。当思政课走出教室,家国情怀就不再是试卷上的答案,而是丹江口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者“敢教山河换新颜”的担当,是我们这代人该接稳的接力棒。愿同学们能在这堂行走的思政课里读懂:中国的故事,写在山河大地上,更写在每个普通人的坚守里。而青春的答案,要在躬身实践中去找寻。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党总支书记房静

  为筹备这堂直播课,我们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开展实地研学,从黄河博物馆到丹江口水库,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到淅川移民新村李山村,用脚步丈量实践教材,将16.6万移民姓名与工程数据转化为鲜活案例。我们深挖治河文脉与移民故事,提炼“团结奉献”精神与“国之大者”内涵,让抽象理论落地为可感知的精神力量。

  通过此次实践研修,我深刻体会到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黄河精神与移民誓言的精神传承,丹江口水库生态民生的辩证统一,太子山林场三代人的坚守,这些案例比课本更具穿透力,让家国情怀有了具象载体。

  直播课以“行走的思政课”为亮点,将山河大地作为课堂,用汗水浸润的故事培根铸魂,引导学生从奉献中悟担当,从坚守中明责任,让青春力量与时代同频共振,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培育)主持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概论”教研室主任霍贺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漫步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使讲稿既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又彰显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的独特魅力,更要贴近实际引发青年学子的学习兴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此次“行走的思政课”,我深深感到讲好思政课既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更要拓展教学阵地,选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沉浸式实践教学场域,用“小”故事把道理讲透,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感染力,讲出惊涛拍岸的声势和直抵人心的情感力量,展现润物无声的效果。唯有把教室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思政课才能更好地启智润心、铸魂育人。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魏华

  筹备这堂直播课的过程,我完成了一次与母亲河的深度对话。我从三重维度精心打磨内容,溯源时钻研地质报告与治理史,与水利专家拆解“水沙调控”的核心逻辑;探真时实地走访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捕捉生态修复的细节与历史遗迹的纹理;叙事上紧扣河南地处黄河“豆腐腰”段的独特挑战,以“生态守护”与“文明传承”双线交织,生动呈现地质规律、治河智慧与“团结拼搏”精神。

  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作为解码母亲河的标本,深刻揭示了河南段“铜头铁尾豆腐腰”所承载的双重使命——黄河保护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生态与文化的生命守护,其中水沙调控是驯服“悬河”的智慧结晶,地质遗迹则是文明基因的活态留存。

  此次直播课搭建了“在地文化”与“大众认知”的桥梁,通过地质遗迹解码生态密码,借精神传承唤起使命担当,使黄河保护从专业命题走向全民共识,生动传递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这穿透时空的力量,正召唤着青春力量汇入守护洪流。当守护的力量不断壮大,生态之河将永续奔腾,文明根脉将绵延不息,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黄河答卷。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培育)主持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莉

  此次直播课,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溯南水北调而上,从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到丹江口水库,亲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等国之重器,探访了移民丰碑与太子山林场。这五天的“行走的思政课”中,我们在壮美山河与工程奇迹中,深刻触摸到这条千里水脉所承载的赤诚初心:共产党人“我将无我”的使命、科技工作者“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移民“舍家为国”的大爱、守护者“功成不必在我”的坚守。

  录制直播课的过程中,我真切体会到,最鲜活的思政素材就在中原大地上。如龙湖水厂的精密运作,是“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治水思路的生动实践,其严苛的管理制度正是“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的微观体现。这启示我们,思政教育必须扎根实践,将科技成就、制度优势与人民力量相融合,才能讲透“国之大者”,让学生感悟发展背后的思想伟力与集体担当。

  本次直播课巧妙地串联起水源保障、科技攻坚与民生福祉的宏大叙事。这种沉浸式的实景教学,超越了传统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了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的深远意义,是一堂润物无声的思政课。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杰

  五天的时间,我们完成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我真切地感受到:国家重大工程是最鲜活的思政素材。龙湖水厂的运作,正是治水思路与生态保护制度的生动注脚,也启示我,思政教育须扎根实践,融合科技、制度与人民力量,才能讲透“国之大者”。

  备课时,从茫然生疏到反复演练,团队打磨话术、调整语态,甚至斟酌着装,让我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直播课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优质的内容触达更多人,更成了一场教学相长的修行。这场经历教会我:备好课是对学生们的尊重,而扎根实践的思政课,才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厚植爱国情怀,践行初心使命,汲取蓬勃奋进力量。

  8月5日19:00,“青心豫你向未来”主题直播第四期“中原文焰·传承优秀文化”与你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