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打造党员教育“两引领、三平台、六融入”新模式
文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支部建设全过程,融合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全过程,凝练打造了党员教育“两引领、三平台、六融入”新模式。
一、两引领
(一)育人为本,做好思想引领和榜样引领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强化思想引领和榜样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建示范、固阵地、学党课,做好思想引领
创新工作方式,挖掘思想引领的深度,激发青年潜力,促进青年成长;健全学习机制,丰富活动形式,通过主题党日、情景党课等方式,形成了毕业生党员“六个一”主题教育、“党员志愿者服务周”“情景互动式”党课等活动品牌;巩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实施“结对子”网络帮扶,开展“党员修身活动”。《廉洁教育六融入 筑牢倡廉新模式》案例荣获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
(2)树典型、转作风、做表率,做好榜样引领
结合青年实际,拓宽工作载体,通过学习英模,表彰先进,树立典范,引领学生勤奋学习,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思想实际,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党员”,积极开展“三亮三比(亮身份、亮标准、亮承诺,比党性、比技能、比贡献)”活动,引领全体学生向榜样学习。“新生入学教育136培养模式”荣获河南省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品牌。
二、三平台
(一)打造“现场观摩式”学习平台
挖掘周口红色地域文化资源,统筹利用内外教育平台,依托周口党史博物馆、吉鸿昌将军纪念馆、西华县杜岗会师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党课教学,探索互动式、开放式、体验式、研讨式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打造“互动研讨式”学习平台
健全学习机制,规范学习环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开展“微课堂”,推选政治理论强、经验丰富的党员,定期开展支部互动式党课、“微讨论”。
(三)打造“结对互助式”学习平台
以先进带后进,开展结对式学习帮扶。实施“双培”工程(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先锋),让骨干学生与年轻党员结对子,让年轻党员与优秀党员结对子。
三、六融入
学生第四党支部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一)融入校园文化。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打造文化育人红色阵地。根据学生特点,开展电影节、校友大讲堂等高品位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融入职业文化。狠抓师范生师德养成,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前景,开展“模拟职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活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争做“四有”好老师。
(三)融入宿舍文化。深化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充分发挥宿舍文化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育人功能。支部党员定期深入宿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四)融入班级文化。发挥基层党建优势,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通过诚信教育签名、影视展播、演讲比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凝聚学生、服务学生。
(五)融入党团文化。坚持党建带团建,在引领、凝聚、服务青年上下功夫。持续打造“豫见桐柏”实践项目,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开展一次专题学习讨论,观看一次警示教育片,讲好一堂党课,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着力为青年践行新思想、提供载体、扩展空间。
(六)融入网络文化。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充分激发青年的创造活力,增强精神力量。通过学院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打造“校友专访”等网络文化品牌活动,宣传典型事迹,形成了《依托网络微媒体“转、搭、带”》等实践成果。
文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通过凝练打造党员教育“两引领、三平台、六融入”新模式,积极探索创新组织生活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党建工作和学生活动融为一体,让组织生活从“看不见”变成“摸得着”,增强学生支部党建教育“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