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 | 在郑州大学看一尊尊雕塑,听一个个故事!

  在静谧的校园一隅,雕塑无声伫立,却以凝固的姿态诉说着流动的时光与精神,当学子驻足凝视的瞬间,那些关于坚韧、创新、家国情怀的育人故事便在此刻生根发芽。

  今天,和我们一起解锁郑州大学校园的雕塑世界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嵇文甫雕塑

嵇文甫雕塑

  嵇文甫,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郑州大学首任校长,历史学系的创始人,中共早期党员。五四运动时期投身于革命洪流,追求真理,历任河南省副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河南大学及郑州大学校长等职,为开拓中国哲学史及古代思想史学术领域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为郑州大学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嵇文甫与郑大的故事

  1956年,已届“知天命”年龄的嵇文甫,受聘为郑州大学首任校长,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上。在任职校长期间,他还同时兼任河南省副省长等职,虽公务繁忙,但身为一级教授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他不脱离教学岗位,始终在学校的讲坛上勤勉耕耘。其教学讲课,不用讲稿,娓娓而谈,朴实无华,平中有奇,自成一家特色,深受师生们的欢迎。在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时刻,再次回望嵇文甫的治学风范,感受他博才多思、学贯古今的人格魅力,更是历久弥新。

嵇文甫为学生讲授哲学的记录

当代青年传承

  2016年10月10日上午,在原郑州大学创建60周年和嵇文甫先生逝世53周年之际,郑州大学在南校区举行(原)郑州大学首任校长嵇文甫先生塑像揭幕仪式。

  2025年4月4日,郑州大学三个校区的国旗护卫队这支传承二十余载的钢铁队伍,肩负着护卫国旗的神圣使命,承载着郑大学子的敬意与追思,高举旗帜,列队整齐,再次向丹青路方向前进去郑州烈士陵园祭扫。

郑州大学国旗护卫队前往郑州烈士陵园祭扫

郑州大学教授郑永福诠释嵇文甫先生精神的时代价值

  郑大师生向嵇文甫先生敬献花篮,驻足凝视,向嵇文甫墓碑三鞠躬,表达了郑大师生对先生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郑州大学教授郑永福现场以“嵩生岳甫·以文化人”为主题,诠释嵇文甫先生精神的时代价值。

郑大学子在嵇文甫铜像前宣誓

  嵇文甫先生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郑大人励精图治、奋发作为,是郑州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名郑大人都应向嵇文甫先生学习,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学习他诲人不倦、严谨治学的师德风范,学习他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

“渡”雕塑

“渡”

  禅趣由散落的石雕佛珠和以“渡”命名的舟亭组成,体现出郑州少林禅宗文化澄明、淡泊、超越的意境,教人思量如何渡好人生。

“渡”与郑大的故事

  “大学之‘渡’,就是要立德树人,培育青年学子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郑州大学校长李蓬院士在2025届毕业典礼上的寄语仍犹在耳 。

  “渡”承载郑大的理念 。“渡”蕴含着“有教无类”“人人皆可成才”的价值观。恰如“渡”,郑大是一代代学子成才的梦想之舟,百万校友从这里启航,奔向五湖四海。 “渡”彰显郑大乘风破浪的意志,见证同学们健康成长的历程。秉承“渡”的情怀,郑大努力构筑赋能成长的大船,这几年,同学们也都“渡”过美好大学生活,成为了更优秀的自己。成绩源于郑大人同船共“渡”,是同学们奋进征程的里程碑,更是未来航程的宣言书。

  “渡”蕴含郑大人的精神。“渡”,是于己的不断蜕变、于人的倾情相助、于社会的使命担当。郑大人用自己的故事,赋予“渡”生命厚度与人文温度。“渡”是自我超越,给人力量。“渡”是默默奉献,给人光明。 “渡”是精神接力,给人希望。“渡”,是石祥立在无声世界奏响的自强强音,是张效房教授百岁医者仁心点燃的光明,是二十年薪火相传、接力奔赴西部的青春身影。郑大人的故事,以超越的勇气、奉献的光芒、接力的信念,把“渡”镌刻为灵魂深处的精神密码。

  “渡”引领郑大人远航。铭记郑大的“渡”, 让“渡”的光芒永远照亮前行坐标,在黑夜中做自己的导航者,在风暴中做他人的庇护者,在时代中做搏浪的奋楫者,在人生江海间书写最灿烂的生命华彩。

当代青年传承

  自2003年以来,400多名郑大学子先后奔赴祖国西部广袤大地支教,累计教授学生2万余人,薪火相传,从未间断。在海拔将近4000米的课堂上,他们要应对缺氧的挑战,在寒冬季节,有时候要靠烧牛粪取暖,但他们用年轻的臂膀担起支教重任,向深山里的孩子传递了知识的魅力,点燃他们更加绚丽的人生理想。支教团不少成员完成任务后,再次踏上驶往西部的列车,继续投身西部建设。第十六届支教团的张旭阳,已成为一名青海选调生;第十七届支教团的王帅铭放弃城市高薪工作,扎根西藏雪域高原。

“河源”雕塑

“河源”

  此景观由涌泉池、浮雕壁和彩陶池底构成,有泉水涌出,取名“河源”,意为大河文化与文明的孕育和起源,浮雕壁和彩陶是仰韶文化的象征。

“河源”与郑大的故事

  悠久历史铸就郑大特色文化。植根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沉稳厚重,形成郑大人包容宽厚、奋发进取的优良品质;汇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学生来自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世界88个国家,形成多地域、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多学科交叉、相融互补的文化氛围;传承和弘扬源远流长的特色文化,多个校园的特色文化长期积淀与升华,孕育并形成了以“求是 担当”校训和“笃信仁厚、慎思勤勉”校风为内核的郑州大学精神,学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在强化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学校注重发挥文化引领的社会职责,积极服务华夏文明传承创新。

当代青年传承

  2023年,在郑州大学迎来95岁生日之际,学校举办“校友归家,探寻校园珍宝”活动,在时光的细纱上,编织出一段辉煌的历史。

校友活动现场

  踏入“河源”,河水潺潺,静谧而又包容。这里承载着郑大的源起与蓬勃发展,在学院科技文化成果展和“益”站中可以领略到郑大的创新成果与社会贡献。这里是智慧的熔炉,以科技与创新的交融点亮未来的道路。

  每一尊雕塑都是巍巍学府厚重底蕴的具象,承载着代代郑大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图谱,它们静立于此,是时光的琥珀、是沉默的守望者,让我们与雕塑同在,与历史共鸣,铸就新的未来。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聂娜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聂娜工作室系2022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建设的首批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之一。该工作室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工作的智库作用,围绕师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撰写高质量网络文章,深度阐释政策及理论,强化网上正面宣传声音,凝聚师生共识,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在润物无声中立德树人,在精品浸润中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