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晚,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青心豫你向未来”第二期主题直播“中原沃野·建设农业强省”线上直播。全省各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在线观看,大家深入学习,热烈讨论。
直播课上,六位河南思政先锋团成员和三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带领广大青年学子探索“一粒麦子”的成长蜕变之旅。在这堂精彩的直播课中,教师是如何备课的,又有哪些心得体会?一起来看——
(主讲人按直播顺序排序)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系主任刘宁静
让受教育者先受教育——秉持这一理念,我和团队成员一起精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河南的涉农重要讲话精神,研析相关政策文件,建立了以“一粒麦的历程”为主线的教学框架。
暑假伊始,我同沃野队一行二十余人,历时五天,顶着烈日高温,辗转2000余公里,从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基因图谱,到开封尉氏高标准农田的智慧墒情仪;从食品企业自动化车间的轰鸣流水线,到信阳市司马光油茶园挂满新果的枝头,我们以脚步丈量河南粮仓的维度,以汗水浇灌知行合一的信仰。归来时,“沃野兴邦,强农担当”的口号已沉淀为灼灼心火:“沃野”不仅是丰饶的土地,更是心灵的原野;“兴邦”不只在宏图伟业,更在实验室的一粒种、农田的一滴汗;“担当”不必豪言壮语,它是思政课教师讲台上的一株麦穗——当我把中原大地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便是将粮安使命,种进下一片青春的沃野。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朱瑞萍
河南农业大学拥有120余年的深厚历史积淀。百余年来,一代代农大师生接续奋斗,奠定了河南小麦玉米育种科研的坚实基础,为河南小麦产量的三次重大跨越作出了突出贡献,打造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河南名片”。本次直播课, 我们以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成果展厅为窗口,特邀杰出小麦育种专家殷贵鸿教授,讲述一粒粒小麦新品种背后的科研故事,生动展现了一代代农学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育种”的初心使命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千万家”的担当作为。
这堂主题直播课,以思政课教师为第一视角,在“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 以“一粒小麦的蜕变”为主线,从一粒粒金黄的麦种出发,到一片片丰收的良田和一道道舌尖的美食,引发对农业产业链的实地认知,清晰地向青年学子展现了“一粒小麦”的生命历程,让师生共同感悟“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的深远意义,深切体悟“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千钧分量。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河南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红
中原农谷是战略与科技的交汇点,既承载着“中原熟天下足”的历史担当,又以智慧农业、高标准农田等创新实践,演绎着“藏粮于技”的当代方案。备课的核心,就是想让“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宏大命题,通过中原农谷的具象实践变得可感可知,并将国家战略与青年使命编织成逻辑闭环。备课的过程也让我明白,思政教育的深度,正在于把宏大叙事转化为青年可触摸的成长坐标,而思政课教师自身,正是连接理论与实践、国家与青年的重要纽带。
这堂主题直播课的意义,在于打破了“课堂与田野”的壁垒,用“一粒麦的旅程”串联起农田到餐桌的链条,通过具象化的育人素材,让学生明白“粮食安全”不是抽象的概念,让他们从一亩亩农田的科技蜕变中读懂“藏粮于技”的国家智慧,从一粒粒种子的基因改良中看见“大国粮仓”的创新根基。不仅让农业现代化的图景照进课堂,更在学生心中播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种子,让守护粮食安全的信念从认知认同升华为行动自觉,这正是“大思政课”扎根大地、对接时代的生动实践。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红飞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为了做好这堂直播课,我们自我加压,克服困难,将原本的3个研修点增加到10个,覆盖农业生产的全产业链。为了确保实效,每一个地方都精心设计,特别是请到多次陪同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看小麦的郭天财教授,让现场学习更有厚度和分量。为了做到良好呈现,大家和视频团队不断打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足迹,我们亲身感受着领袖对河南人民的关怀,也时刻感动于河南和河南人民牢记嘱托的时代担当。5天5地2000余公里,一次难忘的思政研修,一次“自讨苦吃”的“长征”,让每个人都受到了心灵的洗涤:只有脚下沾泥,才能从这片孕育着中华文明的土地中汲取力量;只有心中有光,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明白教育的意义和生命的希望。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系主任王晨
为打造这堂“有料、有情、有魂”的直播课,沃野队深入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车间调研,梳理小麦产业链各环节,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设计了“田间到车间”的叙事线,联动高校科研与企业实践的生动案例。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力量,农业科技的魅力在产业链中具象化。此次直播亮点在于将粮食安全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的产业实践,以“沉浸式”体验让学生理解农业的科技属性与战略意义,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激励青年投身农业事业,践行“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使命。
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德育处副主任娄莉莉
这场研修是一次鲜活的田野课堂。我走进中原农谷的实验室,触摸科技育种的神奇力量,真切体会种子对粮食安全的基石意义;蹲在开封尉氏的麦田里,听郭天财教授讲50年育苗的坚守,让“藏粮于技”的道理扎根心底,实现课本知识与大地实践的温暖相遇。
这次备课是一次深刻的价值重塑。麦田即讲台,农匠即榜样。郭天财教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执着,思念车间里科技赋能的创新,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里产业兴农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农业强省”的深层密码,让“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从抽象概念变成可触可感的生活图景。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唯有扎根土地的叙事,才能让孩子们读懂“一粥一饭”里的家国情怀。
这节“大思政课”是一次创新的教学实践。一粒麦的旅程是农业强省的微观注脚,一包辣条的远行是产业活力的具象表达。思政课不止在课堂,更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一粒麦、一滴油、一包辣条,都是鲜活的教材。而这节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课堂,也更能让孩子们懂得:家乡的味道里,藏着科技的力量、奋斗的故事,更藏着咱中国人的饭碗底气。
漯河市实验中学教务处副主任魏建帮
本节课,我结合沃野队“中原沃野·建设农业强省”的主题,通过剖析漯河“三链同构”的食品产业逻辑,讲述漯河以“实”筑基、以“新”铸魂、以“开”致远的三重密码。漯河不仅定义食品产业新高度,更用一城之实践印证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时代深意,将抽象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象为可触可感的食品产业链故事,让学生透过食品里的科技、麦浪中的开放,读懂产业链背后的强国根基。
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思政教育要回归本源——“大地才是最生动的思政教材”。这样的课堂才能够将粮食安全、科技自强、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青春课题,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现场。引导学生用“链动思维”剖析麦穗中的国家安全密码,点燃“以青春撑起中国脊梁”的信念。
漯河市高级中学思政课教师丁宁
这堂聚焦漯河“食”全“食”美力量的直播课,于我而言不仅是对家乡实践的深度解读,更是对扎根中原沃土、创新思政育人新路径的有力探索。
沃野队前期的沉浸式研修是备好这节课的基石。我们深入尉氏县的高标准麦田、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和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中原农谷的实验室……这些带着泥土芬芳、工厂轰鸣、科技温度的第一手素材,让我真切感受到河南科技兴农与守护粮食安全的担当。
此次直播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成功践行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在麦田边的集体备课与思维碰撞,深刻启示了我:河南丰厚的本土资源,正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天然富矿,它们时空上“近”、感情上“亲”、一体化合作上“便”。未来,我们要更充分地挖掘这些“身边的故事”,设计贯通学段的教学主题,让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能在熟悉亲切的家乡实践中,激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青春力量。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培育)主持人、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张梦露
筹备这堂直播课的过程,是一次沉浸式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旅程。为了让光山县的故事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我多次研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光山县时的重要讲话,提炼“生态优先、产业富民”主线,再结合县政府工作报告、企业数据和讲解员访谈,确保每个案例都有扎实的数据支撑,让直播内容既生动又严谨。
录制直播课当天,光山县遭遇罕见高温,正午时分地表温度直逼40℃。镜头里郁郁葱葱的油茶园,背后是团队人员汗湿的衣衫,此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好的思政课要让理论“活”在实践中。当镜头呈现光山县不砍树、不建厂,靠油茶实现“绿了山野、富了百姓”的双赢路径,“两山”理念便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见的生活变迁。这种“小切口讲大道理”的方式启示我,乡村振兴备课既要“顶天”把握战略方向,更要“立地”挖掘田间地头的真实故事。
站在烈日下的油茶园里,看着茶果满枝、汗水晶莹,我更坚定了使命——把这些“沾着汗水、带着泥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让“两山”理念的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厚植爱国情怀,践行初心使命,汲取蓬勃奋进力量。
7月29日19:00,“青心豫你向未来”主题直播第三期“中原碧脉·守护生态之美”与你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