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爱”的密码!这堂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结束后,全省高校教师谈感悟(二)

  7月14日,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郑州大学承办的“与爱同行,青春如歌”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采用线上直播形式,带领全省高校师生,解锁“爱”的密码,线上观看终端数量达17.4万,点赞量达24.9万,线下全省高校师生分别集中、自行观看学习。

  今天,和我们一起来看我省高校师生的收看情况和教师们的学习感悟。

收看情况

河南理工大学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商丘师范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周口师范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平顶山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郑州科技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郑州经贸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豫北医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南阳职业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开封职业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驻马店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信阳工程职业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学习

学习感悟

河南工业大学辅导员周贝贝

  观看此次“与爱同行,青春如歌”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后,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收获颇丰,了解到了如何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掌握应对恋爱困惑的技巧和方法,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建立健康幸福的亲密关系,助力青年学子在爱情与学业中实现平衡发展。

  大学时期的爱情是最为单纯、纯真的。希望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不要因恋爱而荒废学业、不要因寂寞而开始恋爱、不要因压力而维持恋爱,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应对恋爱困惑的技巧和方法,当遭遇恋爱挫折时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让爱情成为学业的催化剂而非绊脚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助教杨玥

  7月14日晚,我通过线上平台观看了此次“与爱同行,青春如歌”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当下,部分大学生恋爱中问题频出,这堂公开课来得十分及时。公开课对恋爱中常见的情感焦虑、沟通障碍、边界模糊等问题剖析深入,让我清晰认识到树立正确恋爱观对学生情感、人格健全及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意义。

  此次学习为我后续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深刻意识到,需将恋爱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未来可通过开展恋爱心理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探讨恋爱中的困惑与应对策略;组织恋爱心理知识竞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恋爱心理知识的积极性;对于在恋爱中遭遇困扰的学生,我要及时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化解难题。

  在未来工作中,我将持续关注学生恋爱心理状态,把公开课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里,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升情绪管理和沟通能力,构建健康幸福的亲密关系,在爱情与学业间寻得平衡,实现全面发展。

郑州轻工业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刘世元

  观看“与爱同行,青春如歌”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我深受触动。公开课上,主讲教师围绕大学生恋爱、人际交往等常见心理问题展开讲解,从专业角度给出建议与解决办法,让我对学生心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为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此次公开课让我学习到新的沟通与引导技巧,意识到要用更包容、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问题。未来,我会将所学运用到工作中,关注学生情感需求,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活动,营造温暖的班级氛围。同时,我也会不断提升自身心理辅导能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贴心人和引路人,助力他们度过美好的青春时光。

黄淮学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专职教师杨建勇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本次公开课让我深受启发。本次公开课精准聚焦如何加强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的情感交往能力。公开课情感共鸣深,内容贴合学生实际,体现了心理健康工作的人文温度。

  本次公开课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示范,聚焦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情感焦虑、沟通障碍、边界模糊等问题,不仅更新了我的知识储备,更推动我反思教学重心: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解决问题”转向“培养元认知”,帮助学生理解情绪背后的心理逻辑,实现真正的自我疗愈与成长。

郑州商学院会计学院辅导员张紫妍

  这堂公开课为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提供了生动范本,主讲教师别出心裁地采用校园版“非诚勿扰”的形式,将恋爱中的情感焦虑、沟通障碍等现实问题融入教学,通过学生的真实思考,对恋爱困惑作出有温度的解答。这也为我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大学生的情感不能停留在说教,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面对学生因恋爱观模糊产生的困扰,作为辅导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将情感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例如,建立“情感树洞”帮助学生及时疏导负面情绪;通过一对一深入谈心谈话,化解学生情感矛盾;在主题班会设置情景模拟环节,传授理性沟通与情绪管理技巧等。

  爱情不仅是浪漫,更是责任的修行。愿每个学生都能在爱中学会成熟,在情感历练中收获勇气,让青春在浪漫与坚定中绽放光彩。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宣教部教师吕若源

  本次“与爱同行,青春如歌”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创新采用校园版“非诚勿扰”的形式,通过角色扮演,观点辩论和即兴提问等互动环节,生动呈现了恋爱中的常见议题。围绕“矛盾处理、容貌与心灵的选择、异地恋、恋人相处模式、朋友圈公开、消费AA制”等现实话题,主讲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揭示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帮助同学们以科学视角理解恋爱关系,培养理性恋爱观。

  刘慧瀛老师结合心理学理论,系统剖析了恋爱行为的深层逻辑:以依恋类型理论解释情感需求差异,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阐明爱的内在动力,并借助“爱情三元理论”(激情、亲密、承诺)解读健康关系的构成。她强调,爱不仅是青春的“幸福之歌”,更是满足心理需求的“生存之基”和“动力之源”,呼吁学生在恋爱中实现自我成长,掌握处理矛盾的技巧与方法。

  爱情作为人生重要的“调味剂”,既是情感的体验,也是人格完善的契机。本次公开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破解了恋爱上的困惑,更传递了“大胆去爱,更要智慧去爱”的理念。学生得以在认知与实践中构建正确的恋爱观——爱需要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唯有理解其心理本质,才能让爱情成为滋养生命的青春之歌。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学院辅导员杨瑞斌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本次公开课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专业上的滋养。

  公开课中,刘慧瀛老师将抽象的爱情心理学概念和复杂的恋爱困扰,转化为一个个鲜活、接地气、极具代入感的校园生活场景(如爱情中冲突解决、异地恋、理性拒绝等)。他们不仅能够敏锐地从行为表象洞悉背后的心理机制(如依恋模式、认知偏差、情绪调节策略),更能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如沟通理论、冲突解决模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转化为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和技巧。

  “与爱同行,青春如歌”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是一次高质量、高水准、富有开创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典范。它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及时、专业、生动的爱情心理指导,也为我们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深化情感教育的方向。未来,我将积极吸收本次公开课的宝贵经验,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创新工作方法,为促进青年大学生在爱与成长的道路上收获健康、幸福与全面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兼职教师赵振

  本次公开课以校园版“非诚勿扰”为框架,通过“双向提问—即兴回应—群体评议”的沉浸式互动,将抽象的恋爱议题转化为具象的情境。男女嘉宾围绕恋爱当中的主要问题“是否接受异地恋”“如何平衡学业与恋爱”等现实困惑展开对话,真实呈现了大学生在亲密关系中的认知冲突与情感需求。这种戏剧化模拟实践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模式,更以轻松幽默的互动显著提升学生参与度,使恋爱教育从“说教”转向“体验”。此次公开课证明了,恋爱教育需要打破知识传授的次元壁。当学生站在校园版“非诚勿扰”的聚光灯下直面灵魂提问时,理论不再是枯燥的概念,而成为解读自我与他者的钥匙。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持续探索“情感体验专业化、专业知识情境化”的路径,让心理学真正成为学生经营亲密关系的导航仪。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李园梦

  本次公开课以校园版“非诚勿扰”形式讲依恋理论的心理课,让我眼前一亮,学到了不少教学新思路。公开课巧妙地将综艺节目的互动形式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通过“留灯”环节的设置,让抽象的依恋理论在轻松自然的对话中得以生动展现。

  公开课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每位嘉宾对恋爱问题的回答都暗含其依恋类型特征,而观察员们的选择过程则反映出不同类型依恋风格的相互吸引模式。特别是当心理教师适时介入,对各位嘉宾的选择进行专业解读时,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的特点便自然而然地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观察—思考—解析”的教学逻辑,既保证了课堂的专业性,又维持了良好的参与氛围。

  此刻,我的教案本上已经记满了灵感。下学期,我要把这样的互动形式带到自己的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爱的能力。感谢这堂公开课,它让我再次确认:好的心理教育,就该是这样温暖又有趣的旅程。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体育艺术学院心理辅导员乔泽森

  观看“与爱同行 青春如歌”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我收获颇丰。这堂课聚焦恋爱心理,直击大学生恋爱中的痛点。

  课程伊始,主讲教师就点明恋爱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课题。通过真实案例,让我看到恋爱中情感焦虑、沟通障碍的普遍现象。比如,讲到异地恋时,用情侣因距离产生信任危机的故事,让我深刻意识到维持健康恋爱关系的不易。

  在恋爱观方面,主讲教师借助心理学理论,让我明白爱情不仅是激情,还需要亲密与承诺。面对恋爱中的矛盾,同学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有效沟通,而非一味指责。同时,也要把握好恋爱与学业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这堂公开课不仅帮我树立了正确恋爱观,更让我掌握了应对恋爱困惑的方法,在今后应对学生的情感困惑时,我会带着这些收获,理性处理学生出现的感情困惑,让青春在爱与成长中绽放光彩。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聂长迪

  作为专职心理咨询师,观看“与爱同行,青春如歌”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我深受启发。将校园版 “非诚勿扰” 作为载体,既贴合大学生兴趣,又巧妙展现了他们在恋爱中可能遇到的沟通矛盾、边界模糊等问题。

  此次公开课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解析爱的本质,强调健康恋爱需建立在自我认知与尊重之上,这与日常心理辅导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亲密关系观的目标高度契合。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刻板印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爱的真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借鉴这种创新模式,结合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吸引力与实效性,助力学生在青春路上学会爱、懂得爱。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李飞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观看“与爱同行,青春如歌”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我收获颇丰,也对高校恋爱心理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

  公开课聚焦大学生恋爱心理,从“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切入,贴合学生需求。刘慧瀛老师及团队的分享,为恋爱心理教育提供了清晰的路径。这让我意识到,要引导学生理解爱,需先帮其梳理对爱的认知,从情感本质出发,构建健康的恋爱观基础。在教学实践上,公开课中应对恋爱困惑的技巧,可融入日常心理辅导。比如沟通方法、情绪调节方法,可以在我指导学生处理亲密关系矛盾时,帮助学生提升情感应对能力。同时,公开课传递的“平衡爱情与学业”理念,也为我们引导学生规划成长,提供了教育方向,助力学生在青春阶段全面发展。

  这堂公开课是宝贵学习资源,为心理健康教师开展恋爱心理教育点亮了指引灯,激励我在心理育人路上继续深耕,更好地助力学生以爱为帆,驶向青春美好彼岸。

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辅导员刘天彪

  作为辅导员,组织同学们线上观看“与爱同行,青春如歌”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我收获颇丰。公开课聚焦大学生恋爱心理,以生动案例和深入分析,揭示了恋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应对方法。这让我意识到,恋爱是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正确的引导不可或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主题班会、一对一谈心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白恋爱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是自我成长的一部分,鼓励他们在恋爱中保持独立人格,相互尊重、理解与支持。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处理恋爱中的矛盾与挫折。

信阳航空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任教师姜兰静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观看本次“与爱同行,青春如歌”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让我获益良多。公开课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健康恋爱观的培养路径,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公开课让我深刻认识到,恋爱关系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但由于心理成熟度相对不足,常常面临情感焦虑、沟通障碍等问题。通过公开课中的案例分析,我更加明确了学生在恋爱中的常见困扰:有的将恋爱过度理想化,有的缺乏边界意识,还有的难以平衡感情与学业的关系。

  在教学方法上,校园版“非诚勿扰”环节尤其令人耳目一新,通过模拟真实恋爱场景,让学生在互动中直观认识到自己的情感模式和择偶标准,许多同学在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标签化”倾向,过度关注外在条件而忽视内在品质,这恰恰反映了当下年轻人恋爱观中存在的问题。主讲教师引导同学们反思选择背后的心理动机,揭示了许多人潜意识中的防御机制和补偿心理。这种体验式教学让抽象的恋爱理论变得生动可感,使同学们在参与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自我觉察和认知升级。

  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明确了恋爱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未来,我将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让他们的青春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郑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丁淑萍

  作为高校心理工作者,观看此次“与爱同行,青春如歌”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我深受启发。此次公开课以校园版“非诚勿扰”这一独特的形式,精准聚焦大学生恋爱心理这一关键成长议题,直面大学生恋爱中普遍且亟需引导的现实困境,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幸福的亲密关系。

  刘慧瀛老师从依恋类型、需求层次、爱情三元理论等,将大学生恋爱置于“爱情心理学”理论下解读,结合互动实践,系统讲述了健康恋爱的核心要素。另外三位教师传递了积极正向的情感教育导向,同时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理念支撑。

  在后续工作中,我会更主动地将恋爱心理教育融入心理健康工作中,引导学生在探索亲密关系中实现自我认知与成熟,为培养情感健全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驻马店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王眉佳

  7月14日,我收看了“与爱同行,青春如歌”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公开课聚焦大学生恋爱的六大核心困扰——矛盾处理、伴侣选择(容貌vs心灵)、异地恋挑战、相处模式、朋友圈展示、消费AA制,深入剖析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因与行为模式。

  通过科学解读,公开课不仅清晰传递了“爱是依恋(生存之基)、爱是需求(动力之源)、爱是青春(幸福之歌)”的深刻内涵,更成功地将健康恋爱观的塑造落到实处。它引导学生超越表象,理解关系中的深层心理需求与互动机制,如沟通技巧、边界设定、价值认同的重要性。

  尤为可贵的是,这次公开课为每个困扰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与视角转换,例如理性看待矛盾、内在品质的权重、异地恋的维系策略、平等尊重的相处之道等。这有效弥补了学生处理实际恋爱问题时的认知空白和技能缺失,真正帮助他们掌握应对困惑的技巧,建立积极、成熟的恋爱观。

  作为心理健康工作者,我高度认可这种“问题导向+心理机制解析+实用策略”的教学模式。它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是提升学生情感智慧和心理韧性的有力实践。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着力推动理念向可感、可用的技能转化,助力学生真正知行合一,经营健康的亲密关系。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掌握应对恋爱困惑的技巧和方法,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建立健康幸福的亲密关系,愿每个学生都能在爱里找到向上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