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全省高校师生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7月1日—5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开展“牢记嘱托践行初心 感恩奋进挺膺担当”思政名师专题实践研修活动。
5天时间,百余位大中小学思政名师以中原沃土为课堂,通过实地走访、专题研修、沉浸体验等形式,亲身感悟中原发展的壮阔画卷,汲取育人智慧。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行走是最生动的学习,现场是最深刻的感悟。接下来,一起来看智造队、惠风队成员的心得感悟。
智造队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机会难得
在催人奋进的新时代,在改革创新潮涌的当下,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思想、提升素养的节奏从未停顿,但我们更深深渴望与时代同频、与实践共振、与社会同脉、与楷模同心,以感受真理的魅力、改革的伟力、创新的效力。此次专题实践研修活动,让我们借助走、访、拍、写、讲等方式,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的足迹,以及河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可谓恰逢其时,机会难得。
在中铁工程装备集体有限公司与巨型盾构机合影
组织有序
为期五天的实践研修,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从指导思想、主题目标、行程安排、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精心准备。我个人所在的智造队成员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活动通知精神,多次召开线下和线上会议集体研讨完善活动方案,构建起“全面谋划、重点推进、各明其责、各尽其职”的工作格局,形成“共商共建、民主平等、同心同向、紧张活泼”的良好团队氛围。
积极转化
此次实践研修活动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那就是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通过用脚走、用眼看、用心悟,我对河南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来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知,让我在给青年大学生讲好河南装备制造业故事、夯实实体经济根基的故事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故事上,不仅有更多新鲜实践素材,而且更加有底气有自信。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青松
知行合一中深学细悟
7月1日—5日,由河南思政先锋团和中小学优秀思政课教师组成的智造队、沃野队、碧脉队、文焰队、惠风队、赤源队六支研修团队,以中原沃土为课堂,通过实地走访、专题研修、沉浸体验等形式,分别前往20个地点进行实践研修。我有幸作为智造队一员,参加了这场“牢记嘱托践行初心 感恩奋进挺膺担当”思政名师专题实践研修活动。
追寻领袖足迹,体悟伟大变革
智造队先后到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实践研修。
智造队整装待发
今年5月19日至20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河南视察指导,为我省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的足迹,我们智造队一行往返于郑州、洛阳,带着对大国重器的憧憬、对民族品牌的自豪,实地探访了这些展现河南产业发展的重要企业。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铁工程装备集体有限公司时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是指导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的核心战略思想。此次的实践研修,现代工业智造的宏伟气势和科技装备的先进性,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国之重器”背后蕴含的民族智慧与创新精神,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科技改变世界,智能引领未来
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这次的实践研修,可谓是一次难得的跨界学习机会,也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匠心铸魂,智造报国”的力量。
我在高校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近代中国,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尚不发达,导致对外来商品的依赖,市场上很多商品都是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即舶来品, 与产业相关的商品名称大多带“洋”字,如“洋布”“洋伞”“洋钉”“洋火”“洋灰”......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工业基础近乎为零。如今的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制造业第一大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一,中国制造用75年完成史诗级跨越,这既是政策与市场的交响,更是14亿多人奋斗的结晶。通过政策推动和顶层设计,制造业坚持科技赋能,加快产业创新,中国品牌从“制造”迈向“智造”。
智造队参观郑州煤矿机械集体股份有限公司展厅
作为省智能装备制造业的佼佼者——郑州煤矿机械集体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与变革中的跨越与蜕变令人惊叹;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的巨型盾构机使我们直观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磅礴伟力;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走自主创新之路,聚焦先进“智”造、“转动”产业链条之路,在轴承的研发、制造、检测、试验等方面均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所说,“我们坚持发展实业,从过去洋火、洋皂、洋铁等靠买进来,到现在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这条路走对了。”
深学细悟,知行合一
几天前往的不同研修地点,我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企业人溢于言表的自豪感中蕴含着的强烈创新意识和爱国情怀。
在郑州煤矿机械集体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展示了企业的悠久历史、全面的产品体系,以及不断的技术创新,展厅中陈列的各式煤矿机械设备与智能化解决方案,无不彰显出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卓越地位,为我们作介绍的企业工作人员语气和神情中充满了自豪。
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与巨型盾构机合影
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领着我们站到了直径十几米、整机长度百米以上的巨型盾构机前,告诉我们中国已实现盾构机的自主研发和生产,并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今年4月,直径最大的国产盾构机已在郑州下线,从他们自豪的语气中我们深感与有荣焉,面对河南造的“地下巨龙”,自豪感顿生。
在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几位青年工程师们
现场访谈
在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我与几位青年科技工程师进行现场访谈。钦佩他们在各自领域专业成就的同时,我也惊讶于他们的年轻。谈到科技创新之路的坎坷时,他们回答:“坚持,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智造报国的决心。”谈到“卡脖子”问题时,几个人忆及“当年因技术受制于人,多次遭遇国外企业技术封锁和产品信任危机”的情况。谈到现在,他们又纷纷表示“已经有自己的产品”。我们的民族制造业自主创新、科技赋能的蝶变让人喝彩,这些匠心铸魂、智造报国的青年工程师让人自豪。
智造队练习队歌
智造队选定了队歌——《祖国不会忘记》。集体备课时,我们查阅了这首歌创作背景的资料,观看了不同版本尤其是老科学家们的合唱视频后,结合这几天的研修经历,科学家们无私奉献的乐观精神让大家共情。原以为要练习很久的队歌,跟唱两遍以后,就声音嘹亮、感情充沛地演绎成功,并且一遍比一遍好。我想,这不仅是因为这首歌的旋律大气磅礴、雄浑壮烈,更是因为这首歌中蕴含着的无私奉献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打动了我们所有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研修的结束是今后思政课教学融入研修感悟的开始。几天来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种种,无一不是思政课教学难得的鲜活实例,今后我会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到思政教学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在学思践悟中坚定信念,在知行合一中感恩奋进,培养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霍玉敏
淬火成光之处 共绘思政长卷
7月1日—5日,我有幸参加了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开展的“牢记嘱托践行初心 感恩奋进挺膺担当”思政名师专题实践研修活动。当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机械臂划破晨雾,当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的盾构机轰鸣震响耳畔,当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车间的精密轴承折射出金属冷光,我知道,这场跨越学段、触摸时代脉搏的思政研修,早已超越了寻常意义的学习——它是一场思想的淬火,将教育的火种锻造成光,照亮我们携手共绘思政教育长卷的征程。
7月3日,智造队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现场研学
7月4日,智造队在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场研学
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数据流如星河奔涌,工业机器人的每一次精准操作都似谱写着科技诗篇。那些在屏幕前凝神注视生产参数的工程师,他们眼中闪烁的专注光芒,让我读懂了“中国制造”四个字背后的匠心坚守。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的巨型盾构机静静伫立,却仿佛在诉说着穿越山河的壮志豪情,从“卡脖子”到引领世界标准的逆袭之路,是最震撼人心的中国故事。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一枚枚轴承在精密仪器下打磨成型,如同匠人雕琢星辰,每一道纹路都镌刻着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这些真实的工业图景,是比任何教材都鲜活的思政素材,它们带着钢铁的温度、科技的锐度、奋斗的热度,等待着我们将其化作课堂上的星火,点燃学生对家国的炽热情怀。
与大中小学思政同仁们同行的时光,恰似一场跨越四季的教育巡礼。小学课堂里,老师们用童话般的语言编织德育摇篮,将红色基因化作孩子们手中的彩绳,系成飘扬的理想;初中课堂上,生活情境与思政知识水乳交融,如春雨润物般塑造着少年的价值坐标;高校的学术殿堂中,思辨的光芒如同璀璨星河,引领青年学子在真理的海洋中锚定航向。记得在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观后的研讨会上,小学教师程靖雯分享用“轴承转动”比喻团结协作的创意教学,让冰冷的机械零件化作启迪童心的钥匙;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青松对制造业发展背后哲学思辨的剖析,如同一把手术刀,精准切入时代议题的核心。这些思维的碰撞,让我豁然开朗:原来不同学段的思政教育,恰似江河奔涌的不同段落,小学是源头活水的澄澈灵动,初中是中游河道的奔涌向前,高中是即将入海的蓄势磅礴,而大学则是海纳百川的深邃浩瀚,虽形态各异,却都朝着立德树人的海洋奔涌不息。
归程的列车上,我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思索着如何将研修所得熔铸进未来的教学。或许可以在课堂上搭建“微型工业展”,让学生化身“产品设计师”,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创新思维规划发展蓝图;或许能组织“学段思政对话会”,邀请小学、初中的孩子们与高中生共话理想,让不同学段的教育智慧在碰撞中绽放新花;又或许可以开发“中国制造”主题研学课程,沿着研修的足迹,带领学生亲自触摸时代的脉搏。这些构想如同待放的花苞,等待着用教育的甘霖浇灌,让思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
这场研修,是一次精神的远征,也是一场教育的修行。我们在工业奇迹中触摸时代心跳,在学段交融里感悟教育真谛。愿我们都能成为播火者,让研修淬炼出的思想光芒,照亮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原野,让思政教育的长卷,在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接力中,绘就更加壮丽的图景。
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
思想政治课教师国彩云
惠风队
协同研修聚合力,守正创新育新人
此次思政名师专题实践研修活动,以“牢记嘱托践行初心 感恩奋进挺膺担当”为主题,组织河南思政先锋团和中小学优秀思政课教师协同开展研修,在内容与形式上均实现了突破性创新,为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强劲动能。
内容上,活动有效实现了“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有机统一。智造队、沃野队、碧脉队、文焰队、惠风队、赤源队六支研修团队,紧紧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足迹,或聚焦谱写产业新篇,或侧重农业强省建设,或着力守护生态之美,或围绕传承优秀文化,或突出增进民生福祉,或关注赓续红色血脉。
这种“主题聚焦+领域细分”的内容架构与设计方式,既实现了专题实践研修对河南发展实践与育人资源的多维度覆盖,又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结合。
形式上,活动突破传统研修模式,采用“实地走访+专题研修+沉浸体验+ 作品创作”的立体形式,形成了“专业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享”的研修矩阵;创新打破单一名师工作室研修局限,构建了“多主体联动、多维度协同”的崭新模式。
活动通过“走、学、讲、研、创”一体化形式,实现了学习研究、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宣讲阐释与媒体传播等多要素融合、多主题共振和多主体协作。
最重要的是,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理论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更是构建了“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赋能机制。从长远看,必将为河南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鲜活的本土实践案例,推动形成“理论引领—实践转化—育人实效”的良性循环。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开封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常素芳
足迹里的思政课:在中原大地读懂“人民至上”
破壁:从“书本思政”到“田野课堂”的认知更新
此次研修,我们惠风队以“重走领袖足迹”为主线,构建起“沉浸式”学习场域,在空间维度上,从兰考风沙地到淅川移民村,横跨豫东、豫南、豫西南三大地理单元,在田野调查中触摸乡村振兴的脉搏;在时间维度上,从焦裕禄治沙的奋斗史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进行时,在历史回响中感悟初心使命;在实践维度上,将“田野调查+深度访谈+产业体验”融为一体,在乡间地头读懂“中国之治”的民生温度。
从兰考四面红旗纪念馆的参观学习,到田铺大塆“话桑麻”边的树下座谈,每个场景都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层层解开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当“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足迹”的庄重仪式感,悄然转化为“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的质朴亲切感,思政教育的理论认知便有了最为鲜活生动的注脚。
破防:在微观叙事中触摸“时代温度”与“人民至上”
当书本上抽象的“乡村振兴战略”转化为张庄村食用菌基地的菌菇飘香,当政策文件中宏观的“党建引领”具象化为邹庄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忙碌身影,我深刻体会到了:最好的思政课不在课本的字里行间中,而在广袤的田野上。当目睹田铺大塆“90后”返乡青年用文创产品热情推介家乡时,我忽然明白:思政教育的使命,不仅是解读政策,更要引导学生发现时代赋予的机遇,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在邹庄村,当讲解员指向移民新居屋顶排列整齐的太阳能板,讲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绿色能源模式时,我豁然开朗:乡村振兴不是城市模板的简单复制粘贴,而是像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的“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在田铺大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动人细节最令我深受触动。为能尽早与群众见面,他毫不犹豫地一脚跨过沟壑,稳稳站在狭窄的渠边,与村民亲切交谈。这一跨越,跨越了干群之间无形却真实存在的“距离感”,定格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活生动瞬间。
破茧:让泥土里的故事长成参天大树
五天的研修,是一堂行走在中原大地上的“大思政课”,更让我们有幸见证了思政课最美的模样——让理论在泥土里生长,让信仰在行动中绽放。从兰考到淅川,我们追寻的不仅是领袖的坚实足迹,更亲眼见证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读懂了“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深刻内涵。
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重大责任,有义务将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动人故事,转化为滋养青年心灵的珍贵精神养分。我们既要做好这些故事的“传声筒”,更要成为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记录者”与“推动者”,让“人民就是江山”的真理在年轻一代心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为参天巨树,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
河南工业大学辅导员许森
立足中原大地的深厚文化底蕴,深挖中原沃土中的育人资源,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我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