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握新时代伟大成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暑假期间开展“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以社会大课堂铸魂育人,在学思践悟中坚定信念,在知行合一中感恩奋进,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活动同步在新浪微博平台开展“青心豫你山河行”话题讨论,鼓励全省青年学子通过“我行、我学、我讲、我拍”等方式近距离品味历史文化、领略科技力量,感受社会发展,畅想时代未来。
今天,一起来看安阳工学院师生的暑期实践活动。
生动实践
6月27日至29日,来自安阳工学院不同专业的10名青年学子组成“踏渠寻迹·青心筑梦”实践团队,走进谷文昌生平事迹展馆、扁担精神纪念馆;走进河南林州红旗渠,探寻“人工天河”背后的奋斗密码。在多维红色坐标中,读懂一代代共产党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初心与担当,让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成为一堂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课。
谷文昌纪念馆: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的榜样力量
走访学习第一天,实践队队员们前往谷文昌生平事迹展馆。在展馆内,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实物展品,诉说着谷文昌在福建东山县14年的坚守:他带领群众治沙造林,让“荒岛”变“绿洲”;他力排众议为“敌伪家属”正名,说“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他去世后,当地群众自发为他立碑,上书“先祭谷公,后祭祖宗”。谷文昌用一生证明,共产党人的政绩,是写在大地上、刻在群众心里的。
扁担精神纪念馆:
“一根扁担”挑起的为民情怀
离开谷文昌生平事迹展馆,实践队队员们走进扁担精神纪念馆,解码“一根扁担”背后的奉献密码。上世纪50年代,林县石板岩供销社的职工,靠着一根扁担,在悬崖峭壁间为群众送货。肩挑百斤货物,往返几十里山路,寒冬腊月赤脚蹚过冰河,酷暑盛夏汗水浸透衣衫,却始终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就送什么,哪里需要就送到哪里”。这种“艰苦奋斗、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与谷文昌精神一脉相承。在这里,队员们尝试体验了“挑扁担”,模拟“推小推车”,在肩扛重物的酸痛中,体会当年供销社职工的不易。
红旗渠:
从“救命渠”到“精神渠”的震撼之行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当年修渠人传唱的歌谣,藏着太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实践队队员们的最后一站,便是来到红旗渠的核心地标——分水闸与青年洞。
在分水闸,讲解员指着闸口的刻度,讲述当年群众为了“一碗水端平”,如何在争执中凝聚“团结协作”的共识。这种“科学分水”的智慧,不仅解了林县的“水荒”,更映照着当代社会“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同时也让队员们更深刻体会什么是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也是激励当代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走进青年洞,岩壁上“苦战能过关”的标语仍清晰可见。在这里,队员们聆听“凌空除险”的壮举:当年青年突击队腰系绳索悬在半空,用钢钎凿开坚硬的岩石,为清除松动的石块,直接用手去扒——这样的细节,远比课本上的文字更能让人理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分量。
不止于“看”:
让红色精神照进青春实践
此次活动中,实践队队员们不仅是“参观者”,更是“实践者”——队员们分工协作,把所见所感转化为可传播、可延续的成果:文字组撰写系列新闻稿,在校园网、地方媒体投稿,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红色地标背后的故事;影像组拍摄vlog、制作短视频,用青年喜欢的方式,展现“红旗渠的水如何流进当代”“谷文昌的树如何绿到今天”。
这个夏天,安阳工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心灵触摸精神脉络。从红旗渠的“渠水长流”到谷文昌的“绿树成荫”,从“扁担挑货”到“初心不改”,他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是陈列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传承中,奔涌向前,滋养未来。
行有所获
安阳工学院
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肖曦滢
参加此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我感触颇深。红旗渠纪念馆内,锈钎凹痕藏着“自力更生”的密码——修渠人以双手为刃、以山石为料,这份不等不靠的骨血,恰是当代青年学习的范本。我的指尖抚过绝壁上的凿痕,方知“艰苦创业”是先辈悬于危崖的生死抉择。分水闸前,渠水分流如练,映见“团结协作”之精魂。修渠人以群智劈山,恰似我们调研时的分工协作,这跨越千古的默契,印证着精神的永恒。归程时,太行山风里裹挟的“无私奉献”启示我们,把修渠引水的韧劲化作逐梦的执着,用一锤一钎的信念,锻造成复兴征程的脊梁。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的终章,是精神传承的序章。当太行山风拂过我们年轻的面庞,便已知晓新时代青年的实践活动,是携红旗渠的精神血脉躬身实干、锐意进取,将每一份执着熔铸为祖国复兴路上的坚实步履,让这份力量在接力奋斗中生生不息。
安阳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王茜
当我立在红旗渠畔,那浩荡渠水奔腾不息,如长龙蜿蜒缠绕在陡峭山崖之间,俯首舔舐着干渴的大地。渠水卷起千堆雪,一路咆哮着冲开山石,在崖壁上刻下深深印痕,水沫飞溅起来,竟也带着几分激越与豪情。
我们在青年洞前驻足良久,细细看那人工开凿的痕迹,石壁上处处布满凿痕,深刻而清晰,仿佛仍在诉说当年青年们以血肉之躯击打顽石的艰辛。听讲解员说起,当年年轻人点起棉油灯钻进石缝深处凿石,灯火如豆,却映亮了山壁,更映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我忍不住伸手抚摸着石壁的凿痕,粗糙而坚硬,似乎还留着年轻手掌的温度与力量。它们密密麻麻排布,分明是无数青春意志的汇聚,是生命在岩石上刻下的不朽誓言。
我悄然肃立,四周只余水流与风声,仿佛听见了当年凿石开山的声音,穿越时空,凿入心底。几乎垂直于地面的凿壁令我震惊,每一步都是前人留下的印记。归途中,灯火已在远处闪烁,我仿佛依然听见远处凿石声铿锵作响——那是当年青年们心魂的回响,穿过时空的隧道,叩击着今日水泥森林中我们的心灵。
我明白了,唯有亲身深入生活腹地,以双手去触碰、以脚步去丈量,才能于平凡泥土中辨认出那镌刻在石头里的真正精神——它质朴而坚韧,如这太行山脉一般沉默,却永远在无声处等待被重新发现与接续。渠水奔流,凿痕入骨,那无形之重物坠地的声音,恰是精神落地生根的踏实回响。
安阳工学院
会计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付婧仪
6月27日至29日,我跟随安阳工学院实践队去往了林州。我们首先前往了谷文昌生平事迹展馆。他治沙造林、为民谋福,“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的壮举震撼人心。那份“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赤诚,是永不褪色的精神灯塔,激励我们成为实干担当的新青年。
之后,我们走进了扁担精神纪念馆,往昔岁月扑面而来。馆内展品与故事,再现了供销社人肩挑重担、翻山越岭为民服务的场景。他们“一心为民、艰苦创业”,用行动诠释担当。这份精神穿越时空,激励着我在生活中也要勇于担当,无私奉献。
最后,我们踏入了红旗渠。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改变缺水困境,靠着一双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的“人工天河”。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技术条件落后、生活艰苦的情况下,林州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凭着自己的双手,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创造了奇迹。
在红旗渠分水闸处,分水闸分的是渠水,聚的是民心。先辈智慧与担当,永励后人。在红旗渠纪念馆,我看到了珍贵的文物和生动的场景还原,每帧画面都是奋斗的史诗。先辈们战天斗地的精神,是我辈前行的不竭动力。随后,我们又走进了青年洞,在前往的途中用脚步感受着林县人民的艰苦付出。青年观红旗渠,叹先辈用血肉筑奇迹。“艰苦奋斗”烙印于心,吾辈当承此志,勇挑时代重担。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厚植爱国情怀,践行初心使命,激发蓬勃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