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引领筑根基 立德树人谱新篇——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部打造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样板
在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壮阔征程中,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部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锚定“办人民满意的大学”目标,创新实践、锐意进取,构建起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为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和内涵式发展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板。
一、建强战斗堡垒:以 “双高四三”模式筑牢育人政治根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部党委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教全过程,创新构建 “双高四三”党建工作模式,以高质量党建思政引领为核心,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方向,搭建理论赋能、业务赋能、素质赋能三大平台,实施 “2+1+1”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等三项举措,优化人才队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大制度体系,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把牢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学部党委严格落实 “把方向、管全局、议大事、做决策、抓关键、给保障”职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培育形成 “求是、创新、专注、包容、和谐”的匠人文化。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支部“三会一课”研学、师生联学等机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筑牢师生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使党建真正成为学部高质量发展的 、“根”与“魂”。
二、深化产教融合:以协同育人破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难题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工学部党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党建为纽带激活校企协同育人动能,探索出一条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响应“双碳”目标,学部与深石集团联合组建绿色低碳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项目、技术标准、岗位需求引入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参与新能源项目研发、低碳技术应用等实践中,实现专业能力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这一模式下,学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7%以上,城乡规划、建筑学、纳米材料工程等专业考研率突破30%,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从校园到社会,工学部培养的人才持续释放创新活力。优秀校友李威连续两年入选胡润30岁以下创业领袖榜,刘善炜创立的科技企业年销售额超亿元;刘俊杰同学创办了年营业额超过3000万元河南省金福农业有限公司…… 这些鲜活案例印证了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成效,彰显了民办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价值。
三、创新实践育人:以 “真题真练”培育学生实干精神与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工学部党委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将实践教学与校园建设、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打造“真题真练”育人品牌,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成长成才。
校园景观学生设计作品成果转化实体建筑展示图
城乡规划及建筑学专业学生直接参与校园规划设计项目,从图纸绘制到实体建设全程深度介入。当自己的设计方案转化为校园里的一栋楼宇、一片景观时,学生们不仅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真切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激发了强烈的自豪感和创新内生动力。这种“做中学、学中创”的模式,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壁垒,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与责任担当得到同步提升,成为实践育人的生动实践。
四、构建育人生态:以全链条机制保障立德树人落地见效
学部党委始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构建起“党建+思政+实践”三维育人生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在思政教育层面,实施“党建 + 志愿服务”“党建 + 网络育人”“党建 +文化育人”系列工程,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建立“思政导师 + 专业导师 + 行业导师”三位一体培养机制,导师既管学业进步,也管思想成长,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课程建设层面,制定《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与管理办法》,推动 5 门课程获评河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扎实的育人举措结出丰硕成果。近年来,学部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 370 项、省部级奖项 1475 项,总数突破 2000 项,充分展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成效。
作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探索者与实践者,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部党委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民办高校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益借鉴。面向未来,学部党委将持续深化党建创新,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