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科技学院:深耕平台沃土 打造创新高地
立足新发展阶段,郑州科技学院将科研平台建设作为驱动学科跃升、服务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顶层设计优化、资源精准配置、机制创新突破,成功构建起“学科—平台—团队”深度融合、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协同并进、校地企高效联动的科研创新生态体系,以坚实的平台力量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战略为擎,体系筑基,优化顶层设计新格局。强化战略规划引领,将科研平台建设纳入《“十四五”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并出台配套政策文件如《郑州科技学院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办法》《郑州科技学院科研平台建设经费管理办法》《郑州科技学院研究所建设管理办法》等,明确平台建设目标与资源分配机制,构建“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发展模式。优化管理机制,成立校级“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及专职管理办公室,二级学院配备科研平台管理队伍,形成校院协同的管理体系。
梯次布局,功能耦合,织就平台网络新谱系。构建“省—市(厅)—校”梯度化科研平台网络,通过分层投入和差异化定位,实现了资源高效配置与平台功能互补。注重省级创新平台引领,重点建设5个省级科研平台,聚焦前沿技术攻关。注重市级平台衔接,布局20个市(厅)级创新平台,深化区域产业技术对接。注重校级平台筑基,设立28个校级创新平台,培育新兴交叉方向。
需求为锚,精准培育,激活重点领域新动能。围绕国家战略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平台建设重点。精准聚焦领域,优先培育电子信息、机械、土木水利等领域的平台,匹配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实施专项培育,出台“高层次科研平台培育计划”,引导二级学院依托重点学科进行平台申报,对具备潜力的平台提供立项倾斜与经费保障,近年来累计投入600余万元用于平台升级和设备购置,形成“学科带动平台,平台反哺学科”的良性循环。
转化贯通,协同破壁,畅通成果落地新路径。设立技术转移学院,构建技术转移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评价—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科技金融—转化落地”全链条体系,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河南省大学科技园”。不断深化校、企、地协同创新,依托科研平台组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专家团”,深入沁阳市、漯河市等地解决技术需求,签订横向项目185项,累计金额8783.82万元。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校企研发中心41个,形成“成果库—需求库—服务链”体系,促成成果转化26项,交易额1470万元。设立郑州科技学院具身智能研究院等“科研特区”,赋予资源调配和政策灵活度,加速创新成果孵化。
机制砺新,绩效驱动,激发创新主体新活力。建立目标责任制,与平台负责人签订《科研平台建设目标任务书》,明确成果产出与资源分配,将平台建设纳入学院年度考核核心指标。建立平台绩效考核机制,将成果转化、项目获批、专利产出纳入评价体系。强化建设成效监测与激励,通过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等形式实时跟踪建设进度。实施“科研绩效积分制”,对取得高层次科研项目、省科技进步奖、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等标志性成果的团队给予奖励,近年来获批省级项目5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80篇,获省级成果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133项。
(郑州科技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