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建学院:“听、讲、践、融”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
河南城建学院聚焦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以增强“思政引领力”为导向,通过“听、讲、践、融”,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
听。学校紧盯思政课课堂教学,通过“听”诊把脉,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学校党委纪委开展思政课教学专项政治督察,听教师讲,听学生反馈,从思想观念、教学能力、支持保障、协同配合等方面提出改进良方。学校党委书记主持开展思政课教学现场观摩,多次召集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和一线教师,听课研讨,听取做法,协调资源,指导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校领导多次走进教室听课指导改进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每学期开课前和结课后组织学生座谈,认真倾听学生心声,详细了解假期以来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听取学生本学期学习思政课的收获、感受、评价和改进的意见建议。同时,分课程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形成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准确把握和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立体评价,作为下一学期思政课教学设计和改进提升的基础依据。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过程参与和反馈评价不断提升。
讲。依托教研室精心组织集体备课,围绕章节重难点组织教师开展说课、轮讲,常态化开展练兵磨课,定期更新案例资源库,夯实“讲”的基础,增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能力,不断提升授课水平。学校每年举行思政课教学技能竞赛,教师精心打磨创新,在展示比较中交流互鉴,提升讲课能力。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中,突出学生中心地位,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推动教学组织方式改革。《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教师讲+学生讲”改革,教研室根据课程内容做好统筹设计,各任课教师组织实施,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拿出四成到一半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分组展示,学生评价,教师点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前时事播报、真话真说等多种教学探索。从下边听到上台讲,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涨,思政课教学从教师一元主导向双元密切互动持续转变,课堂活力显著增强。
践。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着力培养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成长需求,围绕思政资源挖掘、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实践研修、社会调查、观摩实践等活动,与红色场馆、乡村社区、社工组织等共建实践基地,思政课教师走出课堂深入学生,担任校团委兼职副书记、辅导员、社团指导教师、心理咨询师,鼓励考取社会工作师,更好服务“一站式”学生社区等工作。着力抓好课内课外实践,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特点,每学期列出实践选题,学生以短视频、调研报告等形式展示实践成果。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指导学生深入思考,一批学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省级挑战杯、创新创业训练等活动中立项获奖。
融。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大思政”格局和“大思政课”理念下,在协同融合聚力赋能上下功夫。协同社会资源,与现代化企业共建育人基地,邀请感动中国人物、劳动模范进校园,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与兄弟马院协同,依托马院结对提升行动,组织开展AI赋能思政课教学研讨,共同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比赛互评,携手提升教学质量。进行与宣传部、校史馆协同,深入挖掘用好校园文化资源,把课堂搬到校史馆、博物馆、文化小品前,以校园文化浸润学生心灵。与校团委协同,暑期“三下乡”中设置思政课实践选题,将实践成果与思政课实践作业打通认定,2024、2025年暑期实践中,有87支学生团队揭榜实践。同时,为所有实践团队配备思政课指导教师,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政引领。与教务处、各学院协同,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谋划实施“思政课教师+专业学院”结对行动,安排思政课教师与专业学院建立稳定的结对服务关系,全面深入参与结对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学生工作,建立全校课程思政案例库,审定完善案例5600多个。
(河南城建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