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科技学院商学部党委:把好四个关口,构建学生党员培养的高质量工作体系
黄河科技学院商学部党委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及《中共黄河科技学院委员会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等规定,围绕党员培养发展流程,通过严把“源头、甄选、培育、监督”四关,创新构建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的高质量工作体系,持续提升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一、严把源头关,构建入党申请人“前置启蒙”培育机制
党委坚持把学生党员的发展关口前移,从学生入校即开展全方位价值引领,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推动入党申请人早发现、早启蒙。
(一)组织导航,夯实思想启蒙根基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嵌入“三个一”红色课程:推送“致新生的一封贺信”,勉励新生以理想信念引领奋斗征程;开设校史初心课,由创办人、董事长胡大白亲授黄河科技学院艰苦创业史与黄科大精神,引导新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成才观;开展“党委书记讲党课”活动,系统解读党员发展流程与政治标准,明确思想、政治、纪律等方面具体要求,从源头上筑牢思想防线。
(二)朋辈导航,激发向党组织靠拢热情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设立新生接待“党员示范岗”,为新生提供暖心服务,传递组织温度;开展“优秀校友与在校学生结对子”活动,通过“传帮带”分享成长经历与入党感悟,深化入党申请人对党组织的向往,坚定向组织靠拢的决心。
(三)平台护航,厚植马克思主义信仰
依托学部思政平台开设线上“微党课”“微宣讲”“青年说”专栏,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开发“入党启蒙随身课堂”,营造常态化理论学习氛围;组织新生参观民办教育博物馆、学校党建馆等红色教育阵地,以实物、实景、实例为载体,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党的奋斗历程与使命担当。
二、严把甄选关,建立入党积极分子“精准育苗”培育体系
为确保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质量,党委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要求转化为具体指标,为选拔政治素养高、理论扎实、成绩优异、群众认可、勇于担当的培养对象奠定基础。
(一)纪实管理筑根基,建立全程可追溯培养档案
坚持“培养过程可追溯、成长轨迹可查询”原则,党委设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纪实手册》,配套《发展对象民主评议表》《志愿服务积分管理表》,全面记录理论学习(含党校培训成绩)、思想汇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成长数据。档案材料作为遴选发展对象的核心依据,确保“培养有痕、考察有据”,从机制上杜绝“突击培养”“程序简化”等问题。
(二)量化考评明标准,确立“五位一体”考评机制
构建涵盖理论水平、群众基础、政治素养、奉献精神、日常表现的五维评价体系,尤其关注学生在学风建设、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表现,通过量化评分客观反映培养对象的综合表现,使选拔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确保公平公正。
(三)动态培育促提升,构建动态闭环质量管理体系
对综合评分前30%的对象,安排参与校园志愿服务、学业帮扶等工作,通过“压担子”,强化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历练;对理论学习薄弱、群众联系不紧密的对象,由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整改不合格者延缓发展,形成“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前进”的良性循环。
三、严把培育关,打造发展对象“三维赋能”成长体系
在培养期内,党委指导各支部开展月度、季度、学期及年度考察,通过多维度、全程化的教育管理,确保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培养效果。
(一)党员管理与宿舍工作融合,实现党员教育精准化
党委高度重视宿舍工作,把宿舍作为学风建设、思政工作、安全管理的重要前哨,因此建立“学生党员宿舍楼层定岗”制度,由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组建“楼长—层长”管理队伍,实现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与日常管理协同推进。
(二)党员教育与实践服务融合,实现党员服务长效化
依托党员宿舍定岗、联系班级制度,组织在册党员、预备党员深入班级、宿舍、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明确每名党员至少完成“帮扶一名学生、一次宿舍定岗、一次新生接待、一次校园活动服务、一次社区服务交流”的“五个一”服务要求,推动党组织向服务型转变。
(三)党员成长与专业发展融合,实现党员质量多重化
严格落实支部“三会一课”等制度,要求学生党员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学业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按专业方向划分党建实践网格,通过参与校企联合党支部活动、开展商圈党建调研等实践,实现专业能力与党性修养同步提升;遇重大任务,建立由学生党员组成的攻坚分队,出色完成诸如毕业生离校服务、运动赛事等活动,让学生党员群体成为学生中的特别能战斗的堡垒。
四、严把监督关,织密学生党员“全周期”监督网络
党委强化学生的廉洁教育,通过完善监督机制,推动党员管理监督从形式覆盖向实质成效深化,把廉洁基因植入学生内心。
(一)明确负面行为清单,明晰纪律底线
制定“学生党员负面行为清单”,清晰界定“精致利己、学术不端、铺张浪费、推诿扯皮、脱离群众”等禁止性行为,将清单与评奖评优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为党员行为划定红线,强化自我警醒意识。
(二)构建五维监督防线,织密纪律防护网
筑牢“五个一”监督体系:严守1条红线,常态化开展党章党规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落实1次谈话,支委班子定期与学生党员谈心谈话,及时掌握思想动态、解决实际问题;召开1次组织生活会,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问题清单与整改台账,推动整改落地;每学期向分党委报告1次工作,确保方向不偏、力度不减;开展1次民主评议党员,通过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保障发展过程公平公正。
(三)深化清廉教育,扣好职场第一粒扣子
毕业季,党委所属各支部开展“执清廉之笔,绘职场初章”主题党日活动;邀请专家解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让毕业生带着“纪律锦囊”启航;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邀请教师分析职业风险点,强化岗位廉洁意识;由纪委老师赠送《四十年四十人》书籍及廉洁书签,激励初心传承;同时推行新老党员结对机制,推动廉洁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商学部党委在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政治标准,通过把好“源头、甄选、培育、监督”四个关口,实现了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的过程可视、可测、可控、可复制,有效提升了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为党组织输送了一批批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的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