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6月21日,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六室六课异课同构”联盟举办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由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涂凯迪、王晨工作室,河南省人工智能学会主办,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沈贺、刘红、刘秀华、常素芳工作室协办。
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研讨会现场
来自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医药大学、黄淮学院、开封大学、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六所高校的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成员、学生代表及河南省人工智能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4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涂凯迪工作室负责人、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涂凯迪主持。
六所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核心议题,立足学校育人特色,分别进行主题发言。
主题发言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沈贺工作室负责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沈贺
沈贺表示,人工智能发展迅猛、迭代升级,深刻影响教育领域:一是助力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接受习惯和特点,实现从“千人一面”到“精准施教”转变;二是拓展教育资源,让学生享受到更丰富、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实现从“时空限制”到“大思政”格局转变;三是丰富教学形式,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教学场景,实现从“传统课堂”到“新式课堂”转变;四是改进教学评价,实时监测学生的参与度,实现从“结果评价”到“过程评价”转变。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刘红工作室负责人、河南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红
刘红认为,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与交互能力,从多个维度重构教学场景,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新路径。一是资源的智能化升级。可优化知识呈现方式,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工作室目前已建成“纲要”课程知识图谱,通过结构化建模可呈现知识点的有机关联,AI助手可实现24小时“一对一”答疑。二是教学的多样性拓展。可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生成图文、视频、虚拟场景等多样化素材,帮助教师设计更具时效性和感染力的教学案例。三是学习的有效性反馈。可精准把握学情,构建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刘秀华工作室负责人、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秀华
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的当下,如何用好技术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刘秀华从三个方面进行分享:一是用AI“活”课堂,让理论知识“可触摸”。依托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AI能将历史场景与理论知识转化为沉浸式学习体验。二是用数据“懂”学生,让思政教育“更贴心”。AI学情分析系统可以实时捕捉课堂互动、作业完成等多维度数据,精准绘制个性化学习画像,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三是用思辨“破”难题,让价值引领“立得住”。通过辩论、案例研讨或虚拟仿真情境,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常素芳工作室负责人、开封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常素芳
常素芳结合所见所闻分享两点感悟:一是思政课要“活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引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面临着系列新问题与重大挑战,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人工智能,以技术创新为支点,打造课堂教学新形态,构建精准育人新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新生态。二是思政课要“善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和手段出现的,育人的核心仍在于教师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与情感浸润,思政课教师应善用人工智能技术,把握准思政课本质,固守住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王晨工作室负责人、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王晨
王晨表示,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已融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主动拥抱,使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可提高育人的精准化、沉浸化、多元化,将传统思政课中的“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泛泛而谈”变为“讲深讲透讲活”,“坐而论道”变为“知行耦合”,有效提升思政课育人的精度、深度和厚度。在二者深度融合过程中,需多维度审视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客体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时代性、吸引力和实效性。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涂凯迪工作室负责人、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涂凯迪
涂凯迪表示,面对人工智能新形势,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主动求变,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拥抱技术变革,以守正创新的精神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强大助力。一要转变观念,主动拥抱新技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积极探索AI辅助教学、大数据分析等创新手段,让思政课更智能、更高效。二要增强本领,适应学生新期待,当代青年成长于数字化时代,思政教育必须贴合他们的认知特点,运用虚拟仿真、互动课堂等技术增强吸引力,提升育人实效。三要守好底线,坚守育人主阵地,在技术赋能的同时,必须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和价值导向,确保人工智能的应用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交流分享
六所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成员和学生代表结合工作和学习实际,分别就“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如何将人工智能发展融入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如何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等具体问题进行交流分享。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沈贺工作室成员、郑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王丹杰
如何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王丹杰表示,一是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课堂互动性与趣味性。利用智能教学工具,构建互动式、沉浸式的教学场景。二是整合教学资源,实现精准化教学。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三是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收集学生在课堂互动等各个环节的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沈贺工作室学员、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张佳慧
围绕如何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张佳慧从三方面进行分享:一是精研技术。主动学习数字技术知识,精准分析学情,优化教学能容。二是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数字化教学实践,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融入思政课堂,设计互动式、沉浸式教学场景。三是终身探索。建立终身学习意识,关注教育数字化前沿动态,在实践反思中持续提升数字素养,为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刘红工作室成员、河南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梁冰倩
梁冰倩表示,一要打破思维壁垒,以开放姿态迎接技术革新。思政课教师要掌握智能备课工具等技能,切实将数字化资源转化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倍增器”。二要坚守育人初心,筑牢教育伦理安全防线。思政课教师应将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贯穿教学全程,确保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神助攻”。三要深化融合创新,打造有温度的智慧课堂。借助AI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用“青年话语”作为授课切入口。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刘红工作室学员、河南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高怀猛
高怀猛表示,一是通过AI智能分析学情数据,精准识别学生认知难点,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推送差异化学习资源,实现“因材施教”,同时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二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可通过AI虚拟仿真还原历史事件现场,结合智能语音交互技术,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三是利用好AI聊天机器人,实时解答学生关于理论、政策的问题,弥补课堂内外互动不足。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刘秀华工作室学员、黄淮学院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李图腾
李图腾从三个方面分享了提升数字素养的核心:一是强化数字化学习意识;二是掌握系统性数字技术;三是深化现代化教学实践。提升数字素养需意识先行、技术筑基、实践深化,思政课教师要以开放心态拥抱技术变革,锻造数字化时代思政育人“新质生产力”,让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常素芳工作室成员、开封大学思政课教师刘娣
刘娣表示,意识培养是基础。思政课教师需增强数字认知,敏锐捕捉数字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价值,同时激发运用数字技术的意愿,主动探索与思政课的融合点,提升课程吸引力。实践应用是落脚点。思政课教师可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网络和人工智能获取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将理论与现实结合,采用数字技术丰富教学实施。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常素芳工作室成员、开封大学思政课教师崔妍
关于“思政课教师如何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崔妍分享了三点思考:一是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等优质线上课程,系统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原理,构建数字知识体系;二是利用智能搜索引擎和知识图谱技术整合教学资源;三是参与数字教学实践,如运用智能答题系统和虚拟仿真技术,通过课堂实时答题统计分析,精准定位学生知识薄弱点。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王晨工作室成员、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彭菲
彭菲表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学习运用人工智能新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一是在理论教学方面,运用AI技术,优化教学内容;二是在线上教学方面,通过人工智能助手加持,以学生自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创造力;三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借助全景教室技术,打破实践教学物理空间的限制,实现从单一课堂向多元化学习空间的转变。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王晨工作室成员、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冰青
王冰青表示,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可创设出全息立体的应用场景,为学生带来多维度的感官体验,帮助其在深度参与课堂中感知历史、感悟现实,也在无形中提高思政育人的深度。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激活学习主体,盘活学习空间,构建立体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涂凯迪工作室成员、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孙晓洁
孙晓洁结合当下人工智能深刻改变着的教育领域现象进行分享: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显著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二是将人工智能发展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之举。利用智能辅助教学工具,协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三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应将自身优势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为学生营造不一样的思政课堂。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涂凯迪工作室成员、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菅人静
菅人静表示,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一是要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备课利器,优化教学设计。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二是要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成效。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情境化学习场景、生成多样化学习资源来支持教学。三是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教学建议,促进教学技能提升。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涂凯迪工作室学员、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张银涛
张银涛表示,人工智能就像是我们无形的第三只手,无时无刻不在帮助我们。人工智能不仅为思政课课堂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还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感和吸引力,更为思政课教师搭建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帮助师生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思政课的内涵和价值,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涂凯迪在总结发言中向河南省人工智能学会表示了感谢,并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她表示,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是顺应时代发展、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路径,各工作室需凝聚共识,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着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创新,切实将研讨会成果转化为推动河南省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实地参观
六所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师生代表走进人工智能展览馆实地参观,了解智慧教育、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前沿成果及未来趋势,感受人工智能时代下思政教育教学面临的深刻变革。
师生代表实地参观
合影留念
本次活动通过“主题研讨+实地参观”的形式,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注入了新动能。与会师生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是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引擎,但技术的应用需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真正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此次活动是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六室六课异课同构”联盟系列活动第六期,未来,联盟将进一步深化合作,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谱写立德树人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