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的决策部署,推动《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25—2027 年)》落地落实,进一步提升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履职能力和水平,6月17日至20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第三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换届会议暨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修班。
第三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换届会议暨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修班现场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刘林亚出席活动并讲话。第三届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含咨询委)全体成员、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院长(主任),以及2025年度春季学期全省高校思政课“大听课 大调研”活动各组组长参加会议。会议由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教材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陈凯主持。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刘林亚讲话
刘林亚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多次对学校思政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安排部署全省思政课建设工作。刘林亚从“融、汇、联、通”四个关键字,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三进”工作、高素质教师队伍、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全省教育系统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的思政课建设成效。
刘林亚强调,办好思政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关系到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的落实,关系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全省教育系统要系统谋划,攻坚突破,进一步推动全省思政课建设上台阶上水平:强化思想引领,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在开展“教参”更新、理论宣讲、主题实践上下功夫;强化队伍建设,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标准,提升政治素养、涵养师德师风、增强业务能力,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强化教学优先,聚焦讲好内容、用好资源、做好“质检”,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强化系统推进,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推进管理一体化、内容一体化、教研一体化;强化协同联动,做到多平台协同、多部门联动、多方面保障,凝聚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强大合力。
为第三届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颁发聘书
会上,第二届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主任委员、信阳师范大学原校长李俊作第二届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总结报告,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教材处)一级调研员杨宗辉宣读《关于成立第三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第三届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教指委委员、咨询委委员、分教指委委员代表孔国庆、朱金瑞、姚勇、丁建波分别发言。
“大听课 大调研”活动调研组进行汇报
为巩固全省高校思政课“大听课 大调研”活动成效,研修期间,2025年度全省高校春季学期思政课“大听课 大调研”活动19位调研组组长(代表)结合实际调研情况,依次围绕调研高校的组织管理、课程设置、“教参”使用、集体备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就发现的优秀案例、仍需改进的方向进行汇报。
此次研修通过系统化、沉浸式学习设计,采取“专家报告+主题研讨+分组研讨+,实地参观+交流发言”多元模式,帮助参训学员学思践悟促提升,凝聚共识启新程。
专家报告
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作报告
以《以新气象新作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为题,刘吕红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并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和“大听课 大调研”活动实际情况,强调了思政课教学要注重的核心要点,启发大家思考“如何体现教学优先的评价导向、如何体现以学术为中心的理念、如何提高思政课的解释力”这三个问题。
主题研讨
聚焦“如何高质量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提升”“如何全面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如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如何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四个主题,参训学员结合学校工作实际进行分享交流,省内外专家根据马院发展中的热点、难点与痛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分组研讨
结合此次研修学习,参训学员分为六组聚焦我省《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逐条梳理并进行意见反馈,就思政课建设中的共性、个性问题进行了一场“交心”研讨。
实地参观
参训学员走进河南警察学院长霞纪念馆等校内场馆进行实地参观,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扎实工作作风。
交流发言
6位参训学员代表聚焦“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主题,立足学校特色,分别进行交流发言。
参训学员认真学习
结班仪式现场
合影
全省高校马院将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我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