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理工学院:创新双轨育人机制 赋能产教协同育人

2025-05-23 17:24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洛阳理工学院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突破口,深度探索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在人才培育、师资优化、教学革新等多个维度持续深耕,在教育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优化布局 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


  洛阳理工学院围绕现代产业学院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目标,系统规划布局。紧扣国家战略、区域产业发展以及未来产业趋势,设置了14所现代产业学院,搭建省校两级架构,携手政府、企业,打造地方产业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在此过程中,学校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与深圳固高科技共建中西部机器人产业学院,为行业注入专业人才;与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共建智能化绿色建材产业学院,开展人才培育与技术研发工作。


  通过优化专业布局,学校打通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的衔接通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实时洞察行业与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学校致力于培养出拥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具备实践能力的学生,推动产业与教育的协同高质量发展。


  创新机制 打造多元协同师资队伍


  学校以多元协同的方式,打造了集学院专职教师、企业驻校工程师、政校企外聘技术专家于一体的复合型师资团队。


  在师资质量管控方面,学校构建了完善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和考核体系,并推动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的双向交流。一方面,选派校内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深度参与项目研发;另一方面,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进校开展培训,及时将行业前沿技术与实践经验融入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紧密贴合生产实际。


  凭借引育结合的创新模式,学校师资队伍持续优化升级。目前,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各类高端人才近200人,省级教师发展平台2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5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此外,还聘请了100余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学者担任讲座教授、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300余名企业优秀技术与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了高层次、多元化的师资矩阵。


  协同育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双轨协同育人机制,系统培育复合型人才。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注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专业训练。通过“四年制定,两年修订,每年微调”的方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六维协同产教融合育人方法。同时,建立“学生助教”机制,设置课程助理、实践助理和竞赛与研究助理,激发学生潜能,提升自主学习与协作能力。


  “一站式”学生社区以空间建构、环境营造、资源赋能为重点,通过组织文化、社团等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全方位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双轨协同育人模式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和管理层级限制,实现了内部横向联合、外部协同发展,促进五育并举的落实。同时,助力学生夯实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养,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强化实践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通过深化产教融合,重塑实践教学新形态,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协同融合资源,打造开放共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通过校校、校企协同创新,推动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前沿技术融入其中,共建共享数字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现实训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学生营造沉浸式实践环境。


  以绿色建材现代产业学院为例,学校打造了“一条主线、两个阶段、三类课堂”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依托3D虚拟仿真与大数据技术,高度还原企业生产流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利用大数据分析,跟踪评估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学优化提供精准依据。


(洛阳理工学院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