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5月15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四次集体备课活动。
此次集体备课由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集体备课中心、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河南大学承办,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陈娱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涂凯迪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吴少伟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张雪琴工作室、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赵晓毅工作室协办。
集体备课
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四次集体备课活动现场
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萌芽出席会议并致辞。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任东景,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以及来自开封市各高校、河南大学对口帮扶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省内10所高校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由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嘉尧主持。
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萌芽致辞
杨萌芽介绍了河南大学的历史背景和近年来在思政课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强调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作用和集体备课会的重要意义。他表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此次全省集体备课活动不仅是一次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的研讨会,也是一次高手云集、风采展示的备课会,更是一次互相学习、提质增效的交流会。相信通过此次活动,教师们能够改进教育理念与能力、授课方法与技巧,提高育人质量与效果,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嘉尧主持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聚焦“德法”课程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内容,以教师讲课、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研讨。
教师讲课
第六章第一节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律体现的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主讲教师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德法”课高职专科组一等奖获得者、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师张芬霞
张芬霞以问题为导入,以“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谁的意志”“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为什么可以统一”“如何在法律上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展开。同时,她通过民法典的立法过程,分析我国如何在实践中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在法律上的同频共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点评专家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委员、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涂凯迪工作室负责人、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涂凯迪
涂凯迪认为,张芬霞老师的授课充分体现了教学功底和清晰的教学思路,并指出其逻辑框架清晰、理论阐释精准、坚持学生中心等优点。同时,她提出了三点建议,包括进一步挖掘历史维度、加强国际影响视角,以及更为贴近高职学生的实际内容,以此来帮助张芬霞老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第六章第二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主讲教师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德法”课高职专科组一等奖获得者、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泽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张泽欣从逻辑前提、现实基础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阐释坚持党的领导的深层次原因,讲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捍卫。
点评专家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委员、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赵晓毅工作室主持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晓毅
赵晓毅对张泽欣老师的授课表示了肯定,认为她选取的“党的领导与法治”这一主题是核心问题,政治性和学理性都很强,并指出张泽欣老师的教学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如问题意识明确,抓住了“党大还是法大”这一核心问题;善用经典比喻,使抽象理论具体化;融入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如提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最后,她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如需要明确回答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理的透彻性;需要注意用语的准确性。
第六章第三节
我国宪法的地位
主讲教师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德法”课高职专科组特等奖获得者、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雷胜学
雷胜学以党史引入课堂,从根本法、总章程、保障书三方面阐释宪法地位:以效力、内容、程序维度论证宪法根本法地位;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分析宪法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章程作用;以医学案例展现宪法对公民权利等多重保障。课堂聚焦医学生成长,兼顾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贯通历史纵深与现实关切,将宪法精神融入健康中国实践,引导学生以法治仁心守护人民健康。
点评专家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委员、平顶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少伟
吴少伟认为雷胜学老师结合学情,采用问题链教学法,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别是关于宪法的相关重要论述结合起来,把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到思政课程之中,是一节高质量的思政课。他建议,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解疑释惑,从而达到预期课堂目标;进一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充满激情,饱含深情。
第六章第四节
法治思维的内涵
主讲教师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德法”课本科组特等奖获得者、商丘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艳艳
刘艳艳首先进行了概念辨析,通过电影《第二十条》中检察官夫妇的不同反应,直观区分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的主体差异,强调法治思维是全体公民应具备的思维方式;以现实中找关系、信权不信法、以权压法等现象,对比法治思维与传统人治思维,突出“宪法法律至上”的核心差异。她结合高校研究生复试泄题案例,对法治思维的规范性、科学性、逻辑性和正当性做具体深入分析。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价值引领,法治思维不仅是思考方式,更是法治信仰的实践,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尊崇法律权威,以理性选择践行法治精神。
点评专家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陈娱工作室主持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娱
陈娱认为,刘艳艳老师准确地阐述了法治思维的概念,并通过电影情节和某高校研究生复试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法治思维的特质,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法治思维的内涵。选取案例恰当、生动,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共鸣。她建议,进一步加强课程内容学术性,深入挖掘真问题和真困惑,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处理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问题,注意教学设计的头尾呼应;注重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结合。
整体点评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
代玉启提出在教学上如何直面教材并深挖教材背后的东西、如何直面教育对象即学生,以及如何形成个人教学风格三个要点;阐述了理论阐释型、案例剖析型和实践体验型三种风格,并强调了三者可以整合起来,形成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思政课教学风格。他表示,法学专题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反思思维和反思理念,同时也不应忽略法律条文的教学,并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带着学生走,并迎着问题去想。最后,他总结了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既要有料讲理,又要有案例和理论,还要按照一定的逻辑性去展开教学,以激发学生对于教学主题的关注。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任东景作总结讲话
任东景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会议:“感谢”。感谢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指导,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思政课专家和同仁的积极参与。“赋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四位教师的精彩展示,使线上线下的各位教师深受启发,希望通过系列集体备课活动,让全省的“德法”教师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赋能,共同提升。“前景”。期望在新时代新征程下,全省“德法”教师能携手共进,努力把每一节“德法”课都建设成为优质课程,并不断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