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学院:以“阳光”后勤服务 打造“暖心”校园环境
近年来,黄淮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校事业发展,以建设“规范、阳光、绿色、智慧、安全”后勤为目标,强化党建引领、服务保障、三全育人等举措,凝聚党建合力、服务活力、育人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聚合力
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坚持后勤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严格落实学校管理规章制度,不断提升后勤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充分发挥后勤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后勤广大教职工勇挑“千钧重担”,无畏“急流险滩”。牢固树立“师生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经常深入教学楼、公寓、餐厅等服务一线开展走访调研,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面对面”了解师生诉求,查找解决后勤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实际行动推动后勤服务的优化与提升。
不断加强后勤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后勤服务中心采购管理办法》《黄淮学院公用房与办公设备家具管理办法(试行)》《黄淮学院维修改造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黄淮学院水电管理办法(试行)》等23项重要内控制度,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机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服务保障聚活力
把师生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围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申硕攻坚,全力做好项目建设工作。2024年至今,高质量完成9号教学楼环境改造、社区学习中心等修缮类工程项目59项,显著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圆满完成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春季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的服务保障任务。
聚焦师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需求,主动了解师生的潜在需求,高质量完成医学院餐厅装修、学生宿舍楼环境改造等重点民生项目46项。特别是公寓直饮水、洗衣机等服务,价格大幅降低,让便捷高效、贴心暖心的优质服务直抵师生心间,提升了师生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按照“满足现实需求、提升品质需求、引领潜在需求”的原则,持续推进后勤服务质量提档升级,餐饮住宿环境明显改善,公房管理更加规范,水电管理更加精细,医疗服务更有保障。
聚焦绿色发展推进节能减排,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战略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黄淮学院节约型校园建设方案》,全面促进后勤事业绿色转型升级。注重宣传教育,采取上下联动、线上线下多种手段,广泛开展节能降碳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光盘行动”,推动节约意识入脑入心。统筹推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光伏电站建设。累计投资4850万元,总装机容量4兆瓦,年发电量540万千瓦时,建成太阳能、空气能二合一淋浴系统,每年节约标准煤15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00吨。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投资155万元进行节水改造,每年节水8.7万吨。近三年来,学校的能耗水平逐年下降,学校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授予“绿色低碳公共机构”称号。
聚焦赋能增效加快数智后勤建设,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黄淮学院智慧后勤建设方案》,加快人工智能在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使公寓床位分配更具效能。依托“黄淮小助”APP开设后勤服务窗口,在师生与后勤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平台上线以来,累计受理学生意见872件,问题解决率100%。加快推进智慧公寓、智慧食堂项目建设,智慧节水项目获批河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资金410万元,智慧后勤架构已基本形成。
三全育人蓄动力
坚持人人都是育人主体,一言一行体现育人理念,全面统筹后勤育人资源和力量,携手后勤服务实体全力打造育人共同体。
“管理育人”突出一个“责”字。按照学校的“精细化上水平、规范化上台阶”总要求,扛牢责任意识,教育引导后勤服务员工发挥贴近学生优势,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和行为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依托伙管委、宿管委和学校红十字会等学生团体,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健康教育等活动,推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
“环境育人”突出一个“建”字。不断加强育人阵地建设,构筑线上线下融合育人平台。坚持文化引领、注重精神文化导航,着力打造文化后勤,达到实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教育引领学生明德、勤学、友善、敬业。持续加强校园环境治理,建设美丽校园,培养学生公德意识和爱校如家的观念,打造宜学、宜教、宜居、宜业校园环境。
“服务育人”突出一个“暖”字。优化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对后勤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创建“后勤服务热线”微信平台,及时回应师生诉求,不断提升服务效能,让“立即办,马上办”成为常态,不断提升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温度,推动服务优质化、关爱常态化,用细致服务解学生之忧、暖学生之心,打造“暖心”校园。创新工作思路,充分挖掘后勤餐饮、医疗、水电等育人资源,成功开办“后勤学堂”,为学生开设烹饪、急救等课程,同时依托校园餐厅,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培养贫困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学校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黄淮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