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共青团在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守正创新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许昌陶瓷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将共青团融入思政课建设的新路径。
一、党委赋能,打造共青团助力思政课建设统筹机制
顶层部署,发挥学校共青团主力军作用。许昌陶瓷职业学院党委制定《许昌陶瓷职业学院共青团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助力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成立“共青团助力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构建学校党委领导、团委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多部门协同、院系支撑的领导保障机制。
(学校召开共青团助力思政课建设专项工作部署会)
落实推进,坚持党建带团建。将共青团助力思政课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总体格局,团的工作和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学校教育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共青团每学期向党委专题汇报参与思政课建设情况不少于1次。
二、“破界”融入,共青团工作与主渠道教学同频共振模式构建
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许昌陶瓷职业学院共青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育人体系建设,建立共青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常态化沟通机制,团干部深化参与思政课集体备课,及时反馈近期学情,围绕学生思想动态、现实需求、专业特征及关注热点,为教学设计提供针对性建议,强化“学情探头”功能。思政课教师全程指导团学活动设计,在“五四”主题团日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全面参与活动,把控理论深度,团干部创新活动形式,团支部成员以身边鲜活案例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生动案例,讲述当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担当与作为,并以情景剧的形式,演绎红色经典剧目,生动展现了五四运动以来青年一代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形成“理论性+趣味性”双优方案,推动协同育人提质增效。
(团干部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会)
(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五四”主题团日活动)
(团支部成员演绎红色经典剧目)
教师队伍互融互通。团干部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岗位互换”培养,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团干部人才库。校团委副书记兼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挂职校团委副书记,促进两部门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师参与共青团实践活动任务、担任思政类社团或学生组织指导教师和业余团校常驻教师,要求思政课相关教师每年至少参与3次共青团活动的指导策划工作。团干部定期参与思政课工作,每学期选派3名的团干部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部担任兼职思政课实践教师,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实践教学中。广泛吸纳各领域各行业专业学者、思政课教师、团干部等参与团课研发和教学,推出精品团课和教学案例。
(团干部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录制精品团课)
搭建常态化双向交流平台。定期组织集体研讨备课,加强经验共享与合作,达到“1+1>2”的教研效果。举办“团思论坛”,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思政课教师和共青团干部开展专题讲座。以学院为单位,团干部和思政课教师结合成立“联合工作坊”,搭建常态化双向交流平台。联合工作坊从“理论宣讲、课题研究、青年思想引领”三大方面开展合作,指导学校学生参加许昌市理论宣讲大赛,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工作部署,重点打造过程育人,通过原创舞台剧形式,获得一致好评。选拔优秀团干部设计并讲授1-2次特色思政课,主题涵盖劳动精神、职业伦理等,在网络媒体开设“团思共建”专栏,发布教育资讯、案例分享以及问题解答,建立线上协同交流的便利途径,促进交流学习无缝衔接。
(在许昌市“理响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理论宣讲大赛中获二等奖)
(打造“团思共建”宣传专栏)
创建沟通与反馈平台。二级学院团组织常态化地开展大学生思想动态研究,召开“思政学习”学生代表座谈会,搜集青年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思潮、青年困惑及问题根源,每学期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反馈3次,以确保准确研判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为思政课备课提供学情支持。
发挥在思政课学习的辅助促进作用。学校各级团组织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广泛开展沉浸式、体验式、研讨式、辨析式政治理论学习交流和主题团日活动。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一、二卷等鲜活教材和“青年大学习”网上团课等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将思政课成绩作为发展团员、推优入党、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团学融合,延伸教育触角。学校各级团组织建立学生党员、团学骨干、“青马工程”学员名单与思政课教师共享,推动团学骨干带头认真学习思政课,积极协助思政课教师组织小组教学、课堂辩论、汇报展示等课堂实践;学校共青团每年分层分类开展2次团学骨干全覆盖教育培训,将思政课课堂活动实操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
三、创新载体,共青团实践育人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三化”衔接模式
增强共青团实践育人与思政课的耦合性,使实践育人工作项目化。学校共青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社区治理实践”项目,组织大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关爱孤寡老人、青少年课外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思政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讲解社区治理相关理论、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等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干部负责与社区对接,安排学生的服务岗位和时间。学生在社区实践中,了解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遇到问题后与思政课教师、团干部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实践结束后,学生将社区实践经历与思政课所学内容结合,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推动思政课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同时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青年力量和创新思路,打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
(组织学生到镜湖社区参加社会实践项目)
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享“青”字号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打造思政课堂场景化。学校共青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动,将许昌杨根思连红色资源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构建“理论+场景+实践”育人模式,与杨根思连共建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五个一”体验课程,即参观一次连史展,聆听一次英雄事迹、参与一次军事训练、学唱一首战斗歌曲、重温一次入团誓词。思政课教师结合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精神,以连史中的战斗故事为案例,讲解“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时代内涵”。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思政课教师指导讲稿撰写和理论提炼,推动“小故事”讲透“大道理”。
(团委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动,组织学生去杨根思连学习)
强化思政课教学效果,使思政活动课程化。学校共青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红色知识竞赛,将红色知识竞赛从“零散活动”转化为“体系化课程”,构建“学、赛、研、行”一体化育人链条,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让学生从“被动答题”转向“主动探究”,实现从“知识记忆”到“情感认同”再到“行动自觉”的递进式成长,使竞赛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检验,提升思政课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融入思政教学体系的“动态课堂”,实现以赛促学,以学促行,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生中永续传承。
(纪念五四运动106周年暨红色知识竞赛)
四、协同联动,共青团夯实思政根基,建设实践育人“大课堂”
巩固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成果。各级团组织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创新落实团支部“三会两制一课”基本制度,以团支部为单位经常性组织团员开展学习。在班级设立“思政委员”,与团支部协同开展“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如“微思政我来讲”活动,鼓励学生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等主题自主备课,通过团支部会议分享、剧本杀、辩论赛等形式,变“被动听”为“主动讲”。各级团干部“下沉”一个团支部指导开展团的活动,并邀请“联合工作坊”的成员到团支部指导团支部学习和讨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
(团干部到下沉支部开展“国家安全知识”主题团日活动)
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实践锻炼为主要内容,持续为党培养坚定可靠、堪当重任的青年政治骨干。聘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青马班”、“青马社团”指导教师,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共同制定实施学员选拔、培养、评价等。规范学员选拔程序,丰富培养形式载体,完善跟踪举荐机制。
价值观念与职业技能相融合。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结合工学结合的培养特点,双向研究设计育人内容,将工匠精神、德技并修等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在学校相关实训基地建立临时性团支部,定期开展团日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邀请行业优秀青年进行宣讲,填补学生实习思政教育“空档期”。思政课教师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实训基地现场授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科技强国”的实践路径。
(在实训基地建立临时性团支部并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融合数字技术打造网络育人传播矩阵。结合青年思维方式、文化偏好、行为特点等,通过短视频、微宣讲等可视化、沉浸式体验,实现厚重理论的轻巧化传播。团干部与思政课教师共同打造有创意、有思想的优质课程,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活动,使青年便于加入、喜欢参与,在沉浸式传导中实现价值认同的有效构建,引导青年在网络舆论生态中自觉认同主流价值观念。
学校共青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同频共振,以“实践育人”为纽带,将青年工作的鲜活力注入思政课堂,通过常态化学情联动,让“青年视角”成为教学设计的“风向标”;依托“青”字号资源共建,把红色基地、团学活动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以项目化思维推动实践与理论深度耦合,使志愿服务、知识竞赛等成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未来,许昌陶瓷职业学院将继续以“政治引领有高度、实践育人有深度、服务青年有温度”为导向,构建“大思政”格局中的青年力量,让思政课真正成为青年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成长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