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科普赋能职普融通 创新引领职教发展
近年来,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要求,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发展的新路径。学校立足电力行业特色,以服务“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导向,以电力科普教育为抓手,通过打造特色实践平台、创新科普教育模式、深化校校协同合作,构建起“科普教育+职业启蒙+专业体验”三位一体的职普融通育人体系。
创新科普教育模式,打造沉浸式实践平台
学校立足电力专业特色,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投入专项资金239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绿色智慧电力科普教育基地”。该基地包含特高压输电展示区、智能变电站仿真区、新能源发电体验区、电力安全实训区等六大功能区域,配备了价值1600余万元的先进教学设备。其中,VR虚拟现实实验室采用行业领先设备,可同时容纳60人进行沉浸式体验;AR增强现实系统实现了电力设备的全息投影和交互操作。
在课程开发方面,学校组建了由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和课程专家组成的开发团队,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发了系列实践课程。课程包含基础认知、专业体验和创新实践三个层次,涵盖特高压输电、智能变电站运维、无人机电力巡检等九个主题模块。每个模块都精心设计了理论讲解、虚拟仿真、实物操作三个教学环节,形成了完整的教学闭环。特别是在电力安全实训区,通过模拟涉水漏电、跨步电压触电等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同时系统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校创新采用“五感体验教学法”,通过视觉(VR/AR展示)、听觉(专业解说)、触觉(设备操作)、嗅觉(电力设备气味模拟)、味觉(安全用电情景模拟)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认知。此外,学校还开发了“电力科普云平台”,整合了156个微课视频、23个虚拟仿真实验,采用区块链技术确权,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追溯。截至目前,借助平台共开展“走出去”电力科普类志愿服务20余次,服务1482 名中小学生和社区群众;接待来自行业、企业、院校、中小学生等参观2000余人,成为区域内电力科普教育的重要资源库。
深化职业启蒙教育,构建多元体验体系
学校将职业启蒙教育作为职普融通的重要切入点,提出了“认知—体验—规划”三阶递进式教育模式。在认知阶段,通过“电力科技大讲堂”等活动,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校友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就业前景;在体验阶段,组织学生参与“电力岗位体验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实践活动,设置模拟操作、角色扮演等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变电站值班员、线路检修工等岗位的工作内容;在规划阶段,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测评和咨询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为保障教育质量,学校选拔了15名专业教师和55名优秀学生组成“电力科普导师团”,为参与职业启蒙教育的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导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分享职业成长经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学校构建了系统化、多元化的职业启蒙教育体系,为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专业支持。
加强校校协同合作,建立长效机制保障
学校主动对接教育需求,组织专业团队,针对中学物理、技术等课程中的电力知识点,开发了“电力科技与实践”系列校本课程,包含教师用书、学生手册、实验器材包等完整教学资源。
在师资培养方面,学校建立了“双师互聘”制度,选派专业教师到中学兼任科技辅导员,同时接收中学教师来校参加“电力双师型教师”培训,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交流融合。三年来,已培养跨学段教师30余人次。此外,学校还开放了全部实训场地和设备,为中学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建立了“预约—使用—反馈”全程服务流程,确保资源利用效率。
为扩大服务范围,学校开发了“电力科普移动实验室”,将专业设备带到中学开展现场教学,解决了部分学校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建立了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课程资源、教学视频、实验数据的云端共享,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电力科普教育资源。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