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示范区教体局:探索“阳光分班”新路径 助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5-04-25 16:05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济源示范区教体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均衡师资力量配备,公开公平公正“阳光”分班,探索出了一条破解择班“难题”的新路子。


  一、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强化“要素”支撑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强保障”。坚持教育优先保障理念,积极探索构建教育经费投入市镇(街道)两级分担机制,发挥市财政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镇(街道)不断加大经费投入,赋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近三年,济源示范区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比例逐年提升,持续稳定在20%以上;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分别达到21.89亿元、28.34亿元、28.88亿元。


  扩容挖潜并重“补短板”。根据济源人口向城镇特别是向城区东南集聚的实际情况,加快城市学校扩容,近年来实施新建济源一中初中部、东湖小学、济源实验小学、延庆外国语学校,改扩建济水一中、北海实验小学、黄河路小学等一批重点教育项目,新增学位1.5万个,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空壳学校)44个,合并微小班级54个,完成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农村校舍维修改造等项目70余个,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整体提升。


  集团化办学“扬优势”。以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和河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建设为契机,成立“济源五中·太行路学校”教育集团,尝试跨学段集团化办学;成立玉泉教育集团,实现中心校与市直学校集团化发展新突破;成立轵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轵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探索乡村学校以强带弱、抱团发展新路径;成立“济水中心校·五龙口中心校”教育发展共同体,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发展新格局;推行大峪中心校和北海中心校学区制管理改革,进一步缩小区域校际差距,让更多孩子公平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二、均衡师资力量配备,赋能“阳光”分班


  配齐配强教师“强根基”。根据各学校教师需求,强化编办、人社和教育部门协同,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近三年新招录公费师范生76名,新招聘“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88名,新引进“归雁计划”教师68名,统筹分配到各基层学校,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


  均衡校际师资“促公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改革和校长、教师交流机制,推动教师在城乡、区域、校际、年级、班级之间交流轮岗,有效解决了义务教育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问题。针对个别农村学校规模小、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积极探索体音美等学科教师“走教服务”。近三年全区教师交流轮岗达1000余人次,其中骨干教师占比21%。


  加强教师培训“提能力”。坚持引培并举,持续实施“校长领航计划”“教师领军计划”,健全“国培”“省培”“市培”“校本研修”四级联动机制,推行“基层点单、部门做菜”的服务模式,精准服务教师专业化成长。目前,全市共成立7个名校长工作室,组建96个名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坊,设置16个省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深入开展“国培计划”“省培计划”,11名校长成为河南省青年骨干校长培养对象,培养中原名师5人、省级名师500余人、市级名师近900人。


  三、公开公平公正分班,破解“择班”难题


  公开分班信息“促透明”。印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起始年级“阳光”分班通知》,坚持分班“方案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组织各学校在官网、微信公众号、校园公告栏等媒介上事先公示分班方案,做到分班“师生清楚、家长明白”。编班过程中,学校自觉接受新生家长代表、教体局纪检工作人员、责任督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等参与现场监督,做到全过程公开透明。编班工作结束后,学校随即将编班信息在校园公示栏、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上进行公示,方便家长、学生查询。


  随机分班选师“促公平”。按照“双随机”原则,采取“先随机确定学生、后随机确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团队”方式组建班级。坚决杜绝重点班、实验班等特殊班级,均衡班级学生数量、男女比例和各学科任课教师配备。编班工作结束之后,师生名单现场公布之后,编班学生名单不再变动、任课教师名单不再变动、班级不再变动,确保编班均衡公平。


  强化监督执纪“促公正”。以“1+5+N”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和“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为契机,畅通阳光招生电话、邮箱、网络等举报渠道,对分班进行全流程实时监督,严查信息提供不实、不当操作等违规违纪行为,让分班在“阳光”下公平公正运行,有效破解了“择班”难题。


(济源示范区教体局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