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学院:知识图谱赋能数智化育人新实践

2025-04-23 16:50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黄淮学院积极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探索构建“三维育人图谱体系”,通过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素养图谱的深度融合,实现课程重构、模型牵引、数智驱动,推动人才培养范式革新,形成“产教研赛”联动的实践育人路径,取得初步成效。


  一、课程重构:从知识到能力的贯通


  学校围绕建设和使用智慧课程,利用企业平台资源优势,对教师进行了全面的本科智慧课程建设培训。各专业课教师克服重重困难,摸索试验,经过不断设计、修改、完善,完成了专业课程系统化图谱设计。在知识图谱上,学校打破传统课程壁垒,按照“知识元—知识链—知识面—知识空间”四阶递进架构,抽取课程核心知识元,形成跨课程的知识链网络,构建覆盖专业全生命周期的知识面,最终形成具备认知推理、规律辨识和衍生拓展功能的立体知识空间。在能力图谱上,以“产、学、研、赛”四维联动,将企业真实项目、科研课题、学科竞赛与教学场景有机融合,打造阶梯式能力培养路径。如国际教育学院在专业课程中嵌入“学科竞赛多维评价管理系统”“中药丸剂数字孪生生产线系统”“智能制造平台”等十多个真实科研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实践载体,使抽象素养目标转化为可观测、可培育的行为标准。学生通过参与真实项目,在自主探索中实现知识汲取、技术攻关到创新应用的能力跃迁。在素养图谱上,具象化设计学生素养达成,通过解构育人目标和“厚德、博学、笃行、自强”校训,建立涵盖数字伦理、个人修养、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家国情怀等12个素养维度的评价模型。


  二、模型牵引:学生学习生态的重塑


  在构建课程知识图谱的过程中,学校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理念,努力塑造数字化学习新生态。汇集专业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专业领域—学习者—教学”三维模型,即:专业领域模型,提炼“创新应用、团队协作、持续学习”等工程能力框架;学习者模型,动态追踪学生知识掌握度、学习行为轨迹及兴趣偏好;教学模型,聚焦“技术训练—问题解决”双主线,明确“学生主学能力、教师主教方法”的核心靶点。围绕三维模型,学校开发出智能教学系统,通过API接口集成多源数据与算法模块。系统基于用户画像实时优化推荐策略,动态生成个性化学习计划,精准推送微课资源、项目案例及薄弱点强化训练。课程管理、学习记录、进度提醒等功能模块,将传统单向教学升级为“数据感知—动态调整—即时反馈”的闭环学习体验。


  三、数智驱动:教与学的双向提升


  以课程知识图谱集群建设为基础,以智能教学系统为辅助,学校积极探索“学—教—管”三位一体数智化育人体系,实现教育全流程重构和育人方式改革,促进了教与学的双向提升。体系以“学习过程可视化、教师教学数据化、管理服务具象化”为核心,通过智能平台实时采集学习轨迹、项目参与度等20余项行为数据,构建个性化学习画像;教师端集成课堂互动、作业批改等教学数据流,实现精准学情诊断;管理端将培养目标拆解为可量化指标,形成动态监测仪表盘。


  体系基于学生学习行为大数据,建立“预警—干预—反馈”联动机制,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学业滞后、心理波动等风险信号,触发分级预警与精准帮扶;开发智能答疑引擎,通过知识图谱关联实现问题秒级响应。同时,构建过程性评价模型,从多维度动态评估学习成效,打造“目标设定—数据采集—效果评估”的螺旋式优化闭环。同时,构建过程性评价模型,从多个维度动态评估学习成效,将学生成长数据反向输入培养方案修订,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黄淮学院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