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示范区:把握新形势 探索新思路 落实新举措 推动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济源示范区科学把握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探索新思路,深入落实新举措,着力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大资源要素保障,积极改善乡村教育办学条件
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将乡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小学从600元调整为650元、初中从800元调整为850元;按取暖费年生均30元标准和寄宿制学校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对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并足额按时拨付到位,确保乡村教育发展经费充足、保障有力。
调整优化乡村教育资源布局。根据山区和农村适龄儿童就学需求变化新趋势,因地制宜有序撤并整合“弱、小、散”乡村小规模学校44所,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针对学校撤并后11个镇部分学生距离学校较远的实际情况,积极对接市交通客运公司,全域“全覆盖”开通“平安上学路”校车专线,有效解决农村学生上下学难题的同时,消除了学生上下学期间存在的潜在交通隐患因素,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大力实施“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积极筹措6074万元,先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项目127个,有效改善了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
加强农村学校办学管理。全面推行农村中心小学与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做到师资配备、财务管理、教学教研、教师培训和考核评价“五统一”,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把群众家门口的小规模学校办成“小而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的精品学校。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夯实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
优化乡村学校教师资源配置。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会同编制和人社部门,每年定期开展教师招聘计划,优先补充乡村学校空缺教师特别是紧缺学科教师;持续实施教育系统干部和教师轮岗交流计划,推动280余名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职任教,助力乡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提升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构建“乡村教师工作坊和市级名师引领、乡镇骨干带动、学校骨干示范”三级管理模式,成立河南省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工作室20个、乡村市级班主任工作室5个,打造“专业发展共同体”,引领带动乡村教师成长。充分利用“国培”“省培”和“市培”,加大乡村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助力乡村教师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近年来,乡村教育先后培养全国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中小学省骨干校长2人、骨干教师名师97人,市级骨干教师名师216人 。
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实施新的乡村教师补贴政策,平原镇、村、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分别按每月200元、300元、500元执行,山区镇、村、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分别按每月400元、500元、700元执行,让乡村教师经济上得实惠;在职称评定方面实行乡村教师“专门通道”,并给予政策倾斜,在评优评先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实施乡村教师荣休制度;投入3140万元为乡村教师建设周转宿舍512套,建设1500套乡村教师保障性住房,让广大乡村教师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成就、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
积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助力乡村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坚持“以强带弱,协同共进”理念,大力推动同学段教育集团建设,积极探索跨学段教育集团建设,组建教育集团6个、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3个、学区发展模式2个,推动集团化学校“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一体管理、统一考评”,协同提升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提升教学质量水平。以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组织开展“送课下乡”“订单教研”活动和乡村学校教学视导,改进乡村课堂教学;采取“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促进山区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教学点和成建制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升育人质量水平。近年来,轵城镇、下冶镇等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市前列,赢得了群众认可,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生源回流。据统计,共有500余名学生先后返回原农村学校就读。
打造乡村学校特色品牌。充分利用乡村学校所在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集劳动与学习为一体的“一校一品”研学基地,开设教育课,让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培育劳动精神,传承和发扬农耕文化,滋养学生对家乡的深情、对土地的真情、对劳动的热情,形成了韩旺小学“种子农耕文化馆”、梨林小学农耕园、克井一中蘑菇种植基地等乡村学校特色品牌。济源被确定为“全国劳动教育示范区”,克井一中等15所学校被评为首批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深入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加强控辍保学工作。该市坚持把每年的3月份和9月列为“控辍保学活动月”,充分利用中小学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认真核查实际在校人数与学籍人数,重点监控疑似失学儿童,周密细致做好劝返复学工作,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的工作目标。截至目前,共排查残疾学生375名,其中中轻度残疾143名,重度残疾232名,有30名重度残疾的学生需要送教上门服务;疑似辍学学生521人,经核查,无一人辍学。近三年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均高于100%。
加强学生资助宣传教育。坚持做好“上好两节课、印发两封信、发放两张卡”等基础工作,确保各类学生资助政策深入人心,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完成学生资助政策宣传,进一步提高政策知晓率。深入开展资助育人活动,推进学生资助工作由“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着力提升学生的感恩、诚信、励志和成才教育质量效果。
深化学生精准资助。健全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项资助政策,健全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推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100%全覆盖。在国家和省规定的资助政策的基础上,经民政局认定的困境儿童,再次加大资助力度,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更多的国家政策红利。学前教育保教费补助每人每年600元;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补助每人每年800元;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免住宿费、免学费(城市每年1500元、农村每年1380元)。从2018年起建立济源户籍脱贫享受政策户在校大学生每人每年享受5000元生活补助的资助政策。2024年,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590人次2219.1万元;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助学贷款3456笔4724.72万元。深入开展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滋蕙计划(解决大一新生入学生活交通费),按照省内每人500元、省外每人1000元标准,一次性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一新生236人,共发放资金13.85万元。
(济源示范区教体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