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4月18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
此次集体备课由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体备课中心、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原理”分教指委、商丘师范学院承办。
集体备课
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第三次集体备课现场
商丘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向炜出席集体备课活动并致辞。商丘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国庚,来自省内外十余所高校的知名思政课专家、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原理”分教指委成员、六位主讲教师、商丘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课全体教师,以及商丘片区其他高校“原理”课教师代表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活动由2024年度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教学技能“大比武”特等奖获得者、商丘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如意主持。
商丘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向炜致辞
陈向炜指出,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贯彻落实。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加强顶层设计,把牢功能定位,强化思政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二要创新载体方法,提升育人水平。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提炼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经验,立足前期成绩,发挥特色优势,利用智慧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三要锚定既定主题,推动改革创新。要以本次集体备课活动为契机,锚定“如何上好思政课”这一主题,认真听取专家组的建议,研讨交流、互学互鉴,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爱听爱学、听懂领会、终身受用的思政“金课”。
2024年度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教学技能“大比武”特等奖获得者、商丘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如意主持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主要围绕“原理”课程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过时了吗、人工智能时代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如何辩证评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逆全球化、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六个专题内容展开,以教学展示、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研讨。
说课与点评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过时了吗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原理”课特等奖获得者、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正群
杨正群立足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三个困惑点,即生产主体“机器化”、生产过程“无人化”、价值来源“多元化”,把学生困惑点转化为环环相扣、通俗易懂的问题,围绕“人工智能创造价值吗”“无人工厂无人吗”“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吗”三个问题,以现实案例为支撑,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通过“人工智能≠劳动者”“无人工厂≠无人”“财富生产≠价值创造”三个不等式,充分论证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引导学生面对工厂无人、劳动无形、商品无实体等新现象,热情地回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理论探索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劳动实践中成就幸福人生。
专家点评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原理”分教指委委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侯丽羽
侯丽羽认为,杨正群的授课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在选题上紧扣时代脉搏。人工智能带来生产、生活,甚至是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刻变化,引发了学界广泛讨论,此选题是对时代变化的及时回应。二是在内容上注重解决理论困惑。人工智能使劳动形式发生了变化,相应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过时了吗”的问题做出回应。杨正群聚焦核心问题,层层递进,解决了理论困惑。三是在案例选择上关注日常生活。所用的案例都是可观可感的生活场景,让人感觉生动有趣,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是生活方式”的践行。侯丽羽建议,在讲授中要加强价值引领,简要说明人工智能和人类智慧的相互促进关系,鼓励青年学生将自己从重复性、机械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致力于情境性、独特性的劳动创造,为人的解放奠定条件。
人工智能时代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原理”课一等奖获得者、黄河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卢天华
卢天华沿着“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是什么—人工智能是否改变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线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明白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始终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她还结合特斯拉“黑灯工厂”的案例,分析了人工智能如何导致不变资本的膨胀和可变资本的转型,强调技术进步在释放生产力的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专家点评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原理”分教指委委员、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常文涛
常文涛表示,卢天华紧扣马克思剩余价值总公式,从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是什么、人工智能是否改变了价值的源泉、人工智能普遍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三个方面讲解了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认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坚定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理论自信。常文涛针对讲课情况提出几点建议,一是选取更有代表性和冲击力的案例,提升案例的鲜活度和冲击力。二是突出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三是需要重新斟酌审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消失了的论断。
如何辩证评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原理”课一等奖获得者、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毅
陈毅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到“政治三维论”的观点变化为切入点,引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两面性问题。他遵循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思路,结合丰富的事实案例,在肯定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历史作用的同时,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选举制度、法律制度、政党制度等方面的局限性,深刻揭露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服务于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和阶级利益的本质属性。
专家点评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原理”分教指委委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丽
江丽认为,陈毅的整个授课过程语言表达流畅,内容设计合理,逻辑框架清晰,案例鲜活精准,通过福山“历史终结论”和“政治三维论”引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辩证分析,把“原理”课说理的味道讲了出来。针对陈毅的教学展示,江丽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重构授课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二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建议提高问题意识,形成问题链条,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觉对所学理论产生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三是建议增加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对比教学,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制度认同;四是思考题的设计建议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增强学生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逆全球化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原理”课特等奖获得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艳丽
张艳丽从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新增关税的数字变化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展示主题,从“什么是逆全球化”“逆全球化为何出现”“中国如何应对”三个层面展开讲解。首先,她指出逆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反向运动,美国推行的保护主义等是其主要表现,并结合唯物史观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接着,分析逆全球化出现的原因,本质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激化。最后,阐述了中国的应对之策,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引领全球化朝着更高形态发展。
专家点评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原理”分教指委委员、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秀华
刘秀华表示,张艳丽的选题紧扣国际热点话题“逆全球化”,以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新增关税为例导入新课,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展开,重点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分析“逆全球化”的原因,逻辑清晰、语言有感染力。刘秀华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最新热点融入,如美国公布对华关税最新额等最新热点问题;二是更加突出“原理”课的课程属性,可以从马克思交往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再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问题,层层推进,把问题讲深讲透讲活。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原理”课一等奖获得者、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福华
李福华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进行剖析,指出这些变化源于生产力发展迫使生产关系调整(如股份制、法人资本),其本质仍是为维护私有制进行的局部改良。尽管出现职工持股、福利制度等缓和措施,但资本仍垄断于少数人手中,剥削本质未变,贫富分化与经济危机仍无法根除。这些变化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也展现了其有限调节能力。她提出几点启示: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避免制度性陷阱;辩证吸收科技研发、市场机制等社会化生产经验,同时警惕高福利陷阱等负面效应。
专家点评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原理”分教指委委员、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宁静
刘宁静认为,李福华紧紧围绕教学主题从“变化的原因”“变化的实质”“变化的启示”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根本上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阐明了无论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还是工人待遇的提高,亦或是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根本属性,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劳动关系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痼疾就不可克服,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就不会改变。李福华的讲授过程有效实现了对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充分体现了思想性与政治性的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原理”课一等奖获得者、河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晶晶
王晶晶结合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按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逻辑层次,从“生产、消费、阶级关系”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创造了“自身的掘墓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彻底解决,这种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了对资本逻辑的历史性超越,中国的“一带一路”也为社会主义全球治理奠定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专家点评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原理”分教指委委员、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家涛
王家涛表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对时代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他认为,王晶晶把经典理论和社会前沿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以当前的关税战为导入,从生产、消费、阶级关系三个方面对当今时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进行了说明,资本主义的各种调整和变化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仍然有待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就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整体点评
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丹
张志丹表示,强国时代应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意义,思政课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需要守正创新。思政课作为当之无愧的“国之大者”,必须全力办好,毫不含糊。他认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具有综合素养,融情怀、志向、激情、热情、扎实功底和社会认知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从选题的新颖性、导入的问题性、破题的精准性、逻辑的严谨性、展开的自然性、表述的亲和性、回应的针对性、板书的艺术性、收尾的升华性九个方面全面提升,努力上好每一堂思政课,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伟大事业。
活动总结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原理”分教指委委员、商丘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司永海作总结发言
司永海以“衷心感谢”“精彩呈现”“未来可期”三个关键词作总结。他首先感谢省教育厅思政处、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原理”分教指委,以及各位点评专家和主讲教师等对此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大力支持,正是各方的大力支持才使得此次集体备课取得了圆满成功。他表示,六位主讲教师的展示精彩迭出,七位专家的点评高屋建瓴,本次集体备课集讲课展示、分析点评、研讨交流、互学互鉴为一体,可谓环环相扣、紧凑有序,不但展示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形象和风采,同时找到了未来进一步提升的短板与不足,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他希望,大家要坚持集体备课这一机制不放松,用好这一抓手,不懈怠,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努力能将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爱听爱学、听懂领会、终身受用的“金课”。
分教指委工作会议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原理”分教指委工作会议现场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原理”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汪青松代表“原理”分教指委安排部署工作
与会人员合影
在分教指委工作会议上,汪青松代表“原理”分教指委安排部署了相关工作,与会委员围绕“原理”“教参”如何丰富案例数据、加强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视频、引用经典文献、提升课堂效果等若干方面展开深度研讨。大家表示要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来完善“教参”的总体性、结构性,增强“教参”的实用性、有效性,让“教参”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秘笈”“宝典”,让“原理”课成为青年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用的思政“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