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长河中徘徊,偶尔驻足回首,总会看见那个青涩懵懂的自己。
那些稚嫩的文字里塞满了青春期无处安放的矫情与执着,你哑然失笑,指尖划过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句子,突然惊觉,曾经刻骨铭心的痛苦,此刻竟像别人的故事般陌生。人啊,就是这样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前行,却常常发现自己甚至无法共情以前的自己,这种与旧时自我的隔膜感,正在成为当代人最隐秘的精神困境。
无法共情的背后
1.记忆,并非你以为的那般可靠
记忆,并非像录像带一样,原原本本记录着过去的每一个瞬间。它更像是一个充满创意的“编剧”,不断地对过去进行重构。当我们试图回忆过去,当下的知识储备、内心信念、情感状态,以及对未来的期望等,都会像一群活跃的“编辑”,对记忆进行加工和修改。
2.认知失调下的防御机制,阻碍共情之路
当我们察觉到过去的自己与现在存在显著差异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名为“认知失调”的不适感。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地启动防御机制,采取合理化、否认或者贬低过去自己的方式,来维护当下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平衡。而这样的防御机制,恰恰在我们与过去的自己之间,筑起了一道高高的围墙,阻碍了共情的脚步。
3.自我认知,如同流动的河流
自我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发展、变化。不同人生阶段,我们的价值观、目标追求及对自身的认同,都会发生巨大转变。当我们站在当下,用现在的自我认知框架去审视过去的自己,就如同戴着一副与过去不匹配的“眼镜”,很难看清过去自我的真实模样。
4.情绪的当下性,筑起共情的高墙
情绪具有鲜明的当下性,此刻的我们,很难唤起过去某一特定时刻的情绪体验。哪怕能够清晰回忆起过去的事件,当时那种强烈的情绪强度和细腻质感,却如飘散的烟雾,难以再次捕捉。不仅如此,当下的情绪状态,也会像一个“滤镜”,影响我们对过去情绪的感知。
无法共情的影响
积极影响:它标志着我们的成长与进步。不再为过去的琐事烦恼,能够以更加从容的姿态面对当下生活,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同时,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心智、能力等方面的成长轨迹,增强对自我发展的认同感与掌控感。
消极影响:它可能会使我们对过去的自己产生不当的否定。我们在嘲笑曾经幼稚行为的同时,也可能忽略了过去那些真挚纯粹的情感,以及当时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与挣扎。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我们与内心深处的情感断连,对自我认知产生偏差。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跨越这道共情的鸿沟呢?
接纳过去,拥抱未来
1.记录生活:封存往昔的时光宝盒
翻开日记,回忆那次难忘的独自旅行,“内心被大自然的雄伟深深震撼,与迷路时焦虑如汹涌的潮水般涌来……” 再配上当时拍摄的照片,美景与困境仿佛瞬间重现,曾经的那些情绪也随之被唤醒,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过去的自己究竟有着怎样的感受。
2.培养自我同情:拥抱成长路上的每一步
对待过去的自己,我们要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苛责与贬低。每个人都在成长的道路上磕磕绊绊地摸索前行,过去的经历都是铸就现在的自己的重要基石。给予过去犯错的自己足够的同情与鼓励吧,因为正是那些挫折,成就了如今更优秀的你。
3.寻求他人视角:拼凑完整的过去拼图
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学,都是我们过去生活的见证者。与他们交流,能获得全新的视角,拼凑出更加完整的过去自己的模样。从他们的描述中,我们会看到过去的自己执着坚韧的一面,也能更深刻地理解曾经那些看似执拗的行为背后的动力。
4.理解成长连续性:接纳过去的自己
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就像一条从未间断的绵延长线,尽管经历了诸多变化,但内在的联系始终存在。每一个过往阶段都为当下积累了经验,塑造了性格。认识到这种成长的连续性,能让我们更加坦然地接纳过去的自己,与之达成和解。
那些曾经的自己,是成长路上的一个个里程碑,见证着我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坚持。而如今的我们,站在更高处,去书写属于成长的壮丽篇章。
不妨给十年前的自己写封回信,开头可以这样写:“亲爱的,我依然不能完全理解你,但谢谢你那些不够聪明的执着,铺就了我来时的路。”
本期专栏作者
洛阳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站长王思阳
工作室简介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白圣豪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白圣豪工作室全面贯彻落实省教育厅有关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培育时代新人、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作用定位要求,积极探索多层次、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心理育人新范式,立足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个维度建构新时代心理育人的目标体系,积极打造思政教育、文化沁润、艺术表达、身心和谐全场域心理育人品牌,力图从文化的更迭和价值的逾越高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配性、生态适宜性和时代发展性,以期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创新和理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