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大学宿舍里,大学生小云一边刷着治愈动画,一边往购物车里狂加联名盲盒。她的书桌上堆满了动漫玩偶周边,仿佛这些萌物能吸走她的焦虑。“下周就要考试了,刷完这集我肯定能振作起来!”她自我安慰道。
这种“边焦虑边治愈”的场景,正是当代大学生与“电子布洛芬”关系的缩影。
“电子布洛芬”是指卡通动漫、综艺片段、热门短剧等具有情绪治愈作用的一些数字媒介,现在甚至已经从线上蔓延到了线下领域,如二次元表情包、动漫公仔等。布洛芬用于缓解身体疼痛,而“电子布洛芬”是缓解不良情绪的良药。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日益增长的压力让大学生更多的体验到了紧张和焦虑,“电子布洛芬”恰到好处地让大学生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放松和慰藉。
大学生之所以会爱上“电子布洛芬”可能是因为:
1.情绪调节的需要
面对着学业、就业等压力,“电子布洛芬”能够改变大学生的认知焦点,将注意力从压力源上转移开,从而调节情绪。试想忙碌了一天之后,打开喜欢的视频,暂时放下任务、工作,沉浸到剧情中,疲惫感立刻消失,在繁忙的学业之余,给自己充电、放松,满血复活再“战斗”。
2.情感代偿的需求
在这个竞争盛行的时代,一部分大学生在超越别人的道路上所向披靡,功成名就,而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可能节节败退,偃旗息鼓,无法在学业上获得成就感和自信。“电子布洛芬”可以让大学生们获得即时快感,从而弥补自我价值的缺失。网络游戏中酣畅淋漓的厮杀后,站在巅峰的快感或许能让人瞬间自信心爆棚,忘却所有烦恼。
3.人际归属的渴望
随着大学生“宅生活”现象的普及,“电子布洛芬”能为他们建立情感的链接。在现实中难以建立深度社交的大学生,可能会通过潮玩IP等构建情感认同。这些产品不仅是玩具,更成为“社交货币”,帮助他们在社交媒体中展示个性、寻找同类,建立“网络朋友圈”,脱离游离的心理状态。
“电子布洛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们释放压力、缓解焦虑。但如果过度沉迷于“电子布洛芬”,不去解决真正引发焦虑的问题,只在虚拟中暂时逃避,或许会让焦虑更严重,而且过于沉迷碎片化娱乐会削弱深度思考的能力,长期依赖“短平快”刺激,可能会降低抗压韧性。
那我们该如何防止“电子布洛芬”的沉迷,增强重构现实世界的勇气呢。
1.保持距离,适度享用
“电子布洛芬”虽好,但我们也要适度享用,与其保持合适的距离,每天可以规定在某一段固定时间刷刷视频,看看喜欢的节目,其余时间还是需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工作等现实事务中去,只有“进的去,出的来”才能更好地平衡生活、享受快乐。
2.认知重塑,有意训练
如果你发现自己过度依赖网络来宣泄情绪,可以按照“思维重塑——辨识与理解——技能学习”三步法改变自己。比如当你又想打开网络视频软件时,有意识地让自己去思考,“我真的只能靠刷视频来缓解焦虑吗?有没有其他建设性的代替方法?”接着分析刷视频的真正意图,意识到其本质是情绪回避而非有效解压。最后进行技能学习,比如尝试每天减少20分钟的刷视频时间,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帮助自己摆脱不良习惯。
3.重配资源,多元选择
感觉压力山大时,我们也可多选择几种调节方式,给情绪多开几扇窗。比如,我们可以用写日记替代无目的刷手机;可以通过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其抗压效果持久于多巴胺刺激;可以培养阅读的习惯,从文字中汲取营养,充实心灵。
4.回归现实,建立联结
尽管“电子布洛芬”能让我们找到情感归属,但仍无法替代现实互动带来的深层情感联结。所以,平时可以多和家人、朋友沟通,分享生活,增进感情,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志愿活动,增加交流,丰富生活,从而能在现实世界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力量。
“电子布洛芬”本身无罪,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服用”。当大学生学会用多元方式滋养心灵,那些曾被用来“止痛”的动漫玩偶,或许会成为书桌上见证成长的可爱勋章。
虚拟世界虽可以让我们在疲惫中得以喘息,但治愈焦虑的终极答案仍在我们与真实自我的和解里。
本期专栏作者
河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宣传教育科科长、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周社刚工作室成员周婷
工作室简介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周社刚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周社刚工作室主要围绕“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服务最有效”这一关键问题,围绕循证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发、执行和推广,通过个体咨询案例督导、团体咨询项目开发、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心理服务实证研究等形式,着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循证理念和专业思维,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