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案码字告一段落,成稿马上要和大家见面了。我开始担心,会不会有人不喜欢看这类文章啊,大家会不会觉得写得不好呀。事实是:你才刚刚点进来,结果是:看完再说,我这是:自己~吓~自己。不好意思,敏感了,为啥会觉得不好意思呢,咳,又敏感了。
看来“想象力”太丰富也未必是件好事啊,一有风吹草动“纪录片”秒变“惊悚片”,这种“自己吓自己”的敏感行为真的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你是不是也有过相似经历?
1.深夜,宿舍熄了灯,风吹窗帘轻轻摆动,你盯着那晃动的影子,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2.手机没电突然关机,你担心自己错过了无数条重要消息,不停地琢磨“不回消息,朋友会不会误会我冷漠”
3.朋友回消息只有一个“嗯”你开始回忆自己是不是说错了话,越想越觉得关系岌岌可危……
4.稍微肚子痛,就开始担心是不是得了某种罕见疾病,感冒咳嗽,又担心是不是患上了无法治愈的肺病,点开搜索引擎,每一种症状都通往一种最严重的疾病……
5.明明知道没什么事,可还是忍不住瞎琢磨,心跳加速,越想越害怕,自己~吓~自己。
今天,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自己吓自己”这种敏感行为
为什么我们会“自己吓自己”?
进化心理学认为
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防御机制,从茹毛饮血的时代起,人类就在黑暗里提防猛兽, 每一次警觉,都是对生存的渴望。如今,我们不再需要担心荒野里的危险,但那种对未知的恐惧,却悄悄刻进了基因里。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这是潜意识被激活,你看过的恐怖故事,听过的灵异传闻,经历的惊魂时刻,都会被大脑存档,成为“恐惧记忆”。当环境与这些记忆吻合,比如黑暗、寂静、奇怪的声响——它们就会被瞬间唤醒。
认知心理学认为
这是大脑的负面偏向,大脑更容易记住、关注和放大负面信息,这种偏向让我们更倾向于假设“最坏的结果”。所以,朋友“嗯”了一句,你脑补出对方已经对你不满,身体不舒服,你就觉得自己得了重病,“万一”成了你最爱用的词,焦虑成了你最熟悉的情绪。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
这是一种强化,某一天,遇到了一件事,你自己吓自己,产生了恐惧,因为恐惧,你选择了回避,因为回避,你暂时安全了,暂时的安全强化了“自己吓自己”,于是,你一遍又一遍重复......
简单来说,就是“敏感”的人遇上“想象力”太丰富。敏感的人,大脑就像一台自动编剧机,一点点小事,都能让你脑补出一整部灾难片,现实中,可能根本没什么事,但你的“脑补电影”已经开始疯狂加戏......
编剧、导演、主演、观众全是你自己,结果呢“自己吓自己”一整晚,第二天醒来发现——“哦,想多了”,有时候“自己吓自己”比真正的恐惧更折磨人。
如何避免“自己吓自己”?
用事实打破想象
“自己吓自己”时,经常会想:“如果……那......”“要是......会不会?”建议试试用事实反击,比如问自己:“我现在的担心,有事实依据吗?”“我是不是又在凭空脑补?”“这个假设,真的合理吗?”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害怕,其实根本没有事实依据。
用暂停中断思维
当你开始脑补时,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停一下!”问问自己:“我刚刚的想法,有没有夸张的成分?”“我刚刚的假设,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我刚刚的担忧,是基于事实还是想象?”
用舒缓对抗焦虑
害怕的时候,不要让想象继续疯长。因为你越想,就越容易焦虑,这时你可以,听一首温柔的歌,读一本温暖的书,选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还可以,放下手机,想象一个让自己安心的画面,阳光下的海滩、微风吹过的花田......别让自己卡在焦虑的循环里,主动学会舒缓情绪。
用幽默应对敏感
当你开始“自己吓自己”,又“自编自导惊悚片”时,不妨幽默地调侃自己: “导演,我的戏份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得了吧,就我这普通人,能有那么多观众?”“就我这热度,哪能上热搜?”
用坦然接受变化
敏感的人往往想要提前掌控所有事情,一旦非我所想,就开始“自己吓自己”,但现实是,生活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不可控才是它的常态。既然如此,不如接受。
正如你读完这篇文章,本就可能喜欢或者不喜欢,认同或者不认同我无法预测,也无需提前焦虑。最后,我们一起闭上眼深呼吸告诉自己——世界没那么可怕,大部分的担心,不会发生,大部分的焦虑,没有必要。最浪费时间的事情就是担心那些还没发生的事,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温柔。
本期专栏作者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苏君丽
工作室简介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红锋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红锋工作室以“预防干预”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医教结合”和“科普教育”为重要抓手,通过深化以融通为重点的医教结合服务模式,优化以畅通为核心的心理危机预警网络,探索以沟通为导向的家校协同干预机制,拓展以贯通为目的的心理科普教育途径,积极打造“校-医-家”协同心理育人工作品牌,不断提升心理育人能级,呵护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