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能帮我递张纸巾吗?微信转你0.5元红包了,纸巾放我桌上,谢谢”
这段真实发生在某高校寝室的对话,揭开了当代大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生存现状。当“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变成“住在我隔壁床的网友”,我们不禁要问:象牙塔里的年轻人,正在经历怎样的社交进化?
场景1:宿舍篇
深夜11点,寝室微信群里。
A床:【拼多多砍一刀链接】
B床:【抖音爆笑视频分享】
C床:【@所有人 明天早八帮我答到,奶茶管够!】
然而,现实空间里,四人床帘紧闭,安静如自习室。
场景2:实习修罗场
大四的莉莉拿着“优秀实习生证明”去面试,被HR问到“能描述下你在团队中的沟通案例吗?”“我经常与团队中的......合作”(急!急!急!那个同学叫什么来着)
这些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那大学生“陌生人”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一起来看。
1. “三无”青年社交意愿低
对学习无动力
进入大学后没有强制性目标推着走,又远离了父母约束,就失去了学习动力。某985高校躺平选手说:“高中刷题像打了鸡血,现在看到图书馆就犯困”。
对真实世界无兴趣
某些大学生把生活“很无聊”“没意思”挂在嘴边,回避与真实世界的交流,却在虚拟世界中“挥斥方遒”。某电竞社社长说:“在游戏里我能五杀超神,现实中连食堂打饭都要心理建设。”
对价值追求无方向
伴随着现在社会价值多元、文化多元,青年人特别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亚文化的浸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价值混乱和内心迷茫。某大四迷茫生说:“刷了三年短视频,突然发现快毕业了,却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2.数字时代的社交代偿
当00后在B站弹幕里找到共鸣,在游戏语音里称兄道弟,现实中的社交就变成了“低性价比行为”正如心理学教授分析的:“屏幕里的即时反馈,比现实社交的未知风险更让人上瘾”
3.反向成长的必修课
“小时候家长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现在我们真的不会说话了”(某高校心理咨询室留言)
从幼儿园的“见面就要做好朋友”到大学的“相识三年仍网友”年轻人正在经历社交能力的逆向发育。
那这种现象如何避免呢?一起查看这份破冰行动指南。
破冰行动指南
1.高校副本任务更新
清华大学的“电梯社交”→在电梯里设置趣味问答,答对可获零食奖励
复旦的“树洞信箱”→匿名信件漂流活动,让社恐也能灵魂交友
武大“樱花换故事”→用校园美景触发陌生人交流任务
2.年轻人自救指南
社交防沉迷系统:每天设置1小时“数字斋戒”,强制进行线下互动。比如:五步破冰法:①从外卖拼单开始;②解锁图书馆占座社交;③挑战小组作业沟通;④结交新朋友
3.师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某网红教授开设《恋爱经济学》选修课,第一节课作业是:“找到三个陌生人夸赞对方的穿搭”,这种“社死体验”反而成了最抢手的课程。
当我们在朋友圈熟练使用“下次一定”的表情包时,别忘了现实世界里还有种叫“现在就走”的魔法。毕竟,多年后回忆起大学生活,我们不希望故事里只有Wi-Fi信号和充电线,就像某位终于鼓起勇气参加社团活动的同学说:“走出宿舍门的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哈利波特》里分院帽的声音——原来这个世界真的存在线下版霍格沃茨。”
本期专栏作者
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书记、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尚宇红工作室成员张纪豪
工作室简介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尚宇红工作室
作为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一流”建设目标,统筹学校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积极营造全员育心氛围,迄今已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服务24年,先后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目前,工作室成员均具有硕士学历,具备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和专业的督导受训背景,咨询经验丰富,成员在年龄、职称、职务,以及性别等方面结构均衡。全部为学校一线专、兼职心理教师,均匀分布在学校各学院,确保心理工作宣传到位,普及到位,服务到位。2022年5月,学校心理志愿服务团荣获河南省文明办“河南省疫情防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充分体现了以尚宇红老师为核心的心理咨询师资队伍“业务精良、逆行而上、紧密团结、用心守护”的团队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