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面子”诚可贵,“里子”价更高

  “姐妹们快看!我新入手的星巴克樱花杯!”小美在宿舍360度旋转手机找角度,“等等,我先把床上的脏袜子P掉”……

  这一幕发生在上海某高校女生宿舍。据最新《Z世代消费行为报告》显示,62%的大学生曾为拍照发朋友圈进行“场景布置”,38%承认会租借奢侈品拍摄“伪精致”照片。当我们刷到这些光鲜的朋友圈时,可能不会想到照片背后的主人公正在吸溜泡面。

  一、面子消费:当代大学生的“社交货币”

  “王哥,你这双AJ是真的假的?”

  “当然是……你管真的假的,能发朋友圈不就行了?”

  这段发生在男生寝室的对话,揭开了大学生“面子消费”的冰山一角。某二手平台数据显示,毕业季期间“奢侈品租赁”搜索量暴涨300%,“朋友圈装X套装”成为热销商品。

  心理学教授李萌指出:“这本质是印象管理策略,就像动物用艳丽羽毛求偶,当代年轻人用社交形象换取认同。”但问题在于,当这种策略演变成“超前面子消费”,就出现了戏剧性场景。

  二、“人设崩塌焦虑症”小可爱实录

  “救命!我刚发现上周聚餐照里的包是A货!”半夜两点,小林在300人的社团群疯狂撤回照片。这种“人设崩塌恐惧”催生了新型生意:某宝“朋友圈急救”服务,提供从奢侈品鉴定到装X话术的全套解决方案。

  我们采访了“面子受损者联盟”成员:

  案例1:大二男生阿强,连续三个月吃食堂特价菜,只为还清分期买的无人机(使用次数:2次)。

  案例2:考研党小雨,每天化妆2小时图书馆摆拍,被同学戏称“自习室大明星”。

  三、“面子游戏”的深层心理机制

  为什么我们甘心当“面子打工仔”?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发现:

  部落本能残留:

  在虚拟社交圈维持“高阶成员”形象。

  错把符号当本体:

  将名牌=身份,点赞数=价值

  剧场理论实践:

  人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导演兼主演

  但同时,这种“面子游戏”正在创造新型社交规则。

  “00后”发明了“暗自比较”战术:表面上说“随便穿穿”,实则提前三小时熨衣服;声称“裸考”,实则刷题到凌晨三点。

  四、破局指南:把面子变成“里子”

  “反向装X”疗法

  清华学霸小王开发出新型社交策略:在朋友圈晒5元食堂套餐配文“今日碳水化合物带来的小确幸”,收获比晒米其林餐厅更多的点赞。“大家其实更欣赏真实的有趣。”

  建立“丢脸互助小组”

  北师大“社会回收站”社团定期举办故事会,当众讲述尴尬经历。创始人小李说:“当你说出‘我曾在课堂放屁’时,突然就无所畏惧了。”

  开发“面子换算器”

  心理老师建议:每次冲动消费前,换算成食堂鸡腿数。比如一部新手机=600个鸡腿,顿时觉得手里的旧手机还能再战三年。

  五、对话现场:当“面子星人”遇见“反卷侠”

  小美:“不拍美照怎么找到心仪的人?”

  学长:“去年统计显示,83%的校园恋情始于社团活动,而非朋友圈点赞。”

  阿强:“不穿潮牌会被当土狗!”

  辅导员:“马云穿布鞋,马化腾戴电子表,真正的王者不需要皮肤。”

  小雨:“现在不经营形象,将来怎么混社会?”

  HR张姐:“去年我们拒了个简历光鲜的候选人,因为发现他实习经历造假。比起完美人设,我们更想要真实的人。”

  在这个万物皆可P的时代,或许我们该学会给心灵也开个美颜功能——不是磨平所有瑕疵,而是调整对“不完美”的曝光度。

  记住,真正的体面不是限量款,是奔跑的脚印在歌唱;不是朋友圈的米其林,是食堂阿姨多给的那勺肉。毕竟,当你为面子而啃泡面时,隔壁的真学霸正在用奖学金开启了火锅音乐之夜。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面子”诚可贵,“里子”价更高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丁笑生工作室成员惠凤先

工作室简介

一点心理学 | “面子”诚可贵,“里子”价更高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丁笑生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丁笑生工作室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以项目驱动研究、以研究锻造团队、以团队提升服务、以服务培育人才”的工作理念,着力构建宣传教育与沉浸体验相统一、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补充、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相促进、经验总结与质量提升相贯通的育人体系。通过探索“心理健康+农业”跨学科融合创新模式,切实发挥省级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效应,为培育具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新时代青年注入“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