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强化“三个坚持” 创新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新模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聚焦适应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开设《人工智能与未来》等“1+N+X”人工智能系列课程,坚持课程高阶性、教育普及性、教学实践性,探索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新模式。
坚持课程高阶性。按照前沿教学理念设置人工智能课程,基于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法、哈佛学习吸收率金字塔等教育理论,坚持OBE教学理念,反向设计课程目标,构建“问题+案例”双轮驱动教学模式,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型。强化课程内容创新,核心课程《人工智能与未来》,以驱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三要素“数据、算法、算力”为基础,开创性设计“人工智能起源—人工智能要素—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未来”四大板块,创设36学时理论课+18学时实践课深度融合的“理论+实践”“有趣+有用”“通识+科创”六维并举课程体系,强化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及具身智能等前沿知识学习,依托学习通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解决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融合、知识与能力融合问题。课程获教育部教指委教改项目及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
坚持教育普及性。结合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需要,面向全校6033名大一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其他年级17873名在校生以选修课形式开展,实现人工智能素养课程开设全覆盖。优化课程考核,突出过程性考核,明确过程化考核的标准和要求,合理设置考核目标和考核过程,取消课程补考环节,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课程学习,以课程评价改革引领育人质量提升。充分考虑社会对不同专业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差异化需求,立足人工智能赋能各专业,构建跨学科“1+N”师资队伍建设,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展个性化授课,在让所有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框架和具备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实现课程授课个性化,提高授课内容与专业需求的适配度。
坚持教学实践性。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课程实验、学科竞赛、人工智能赋能专业调研报告等多维度实践环节,提升学生人工智能实践应用能力。课程实验以人工智能应用实际问题为牵引,以国产办公软件WPS和开源软件Python及第三方库为环境,利用目前各种主流大模型平台,设计人工智能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共11类实践、30个实验项目,涵盖数据处理、机器学习算法、生成式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智能体设计和智能驾驶等多个实践领域。课程组与华为、金山WPS等企业合作,使用企业提供的免费算力资源,开展“以赛促教”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省级AI竞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