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深度融合 协同发展 校地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4月10日,新乡市校企校地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举办,现场签约了30个校企校地合作项目,总投资4.62亿元,涵盖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新乡市以校地校企合作为纽带,推动高校科研优势与地方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打破技术壁垒,创新药跑出“加速度”
在生物医药领域,河南师范大学李伟教授团队与知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携手10年,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BTK抑制剂TM471-1胶囊。该药物突破血脑屏障限制,在B细胞淋巴瘤、多发性硬化等适应症上展现显著优势,目前获准开展多发性硬化适应症临床试验。其间,该团队获得的3件国际新药专利已进入美国、欧洲、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乡医学院王天云教授团队攻克重组蛋白表达技术壁垒,实现6项专利转化和4项技术转让;华隆生物联合高校建成国家级干细胞平台,实现河南省内首个细胞药物在CDE的注册申报及上市应用。
聚焦智慧农业,科技赋能“中国粮仓”
在农业领域,校地校企合作书写着“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河南科技学院高海燕团队与和协动物药业联合攻关,开发出麻杏石甘方剂质量控制技术、发酵双黄连替抗产品,授权发明专利4项,推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物技术深度融合。
发力高端制造,智能装备领跑市场
在高端制造领域,校地合作正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郑州轻工业大学安小宇团队与中宝电气联合研发的配电网故障预警系统,通过20多项企业委托课题攻关,实现配电自动化终端等产品性能国内领先,相关技术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郑州大学姚利娜教授领衔的智能起重装备项目,则瞄准“毒雾+防爆”极端环境需求,依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平台,开发出自主可控的集群控制系统,相关成果应用于多个国家级重大工程。
三端共同发力,机构改革激发活力
校地校企合作硕果累累,源于体制机制改革的持续深化。新乡是高校之城、科教之城、创新之城,拥有13所高等院校和2255家规上工业企业,产业体系完备,专业门类齐全,创新要素集聚,推进校企校地合作,新乡市坚持政府、高校、企业三端发力。
政府端围绕政策支持、环境优化、生态营造,今年年初出台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十条措施”,持续推进科教资源、创新要素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和匹配;高校端围绕新乡市“8+17+N”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学科设置,科研团队对应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开展研究;企业端则围绕市场导向、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根据创新需求对接高校资源,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和领军人才创新创造。2025年以来,新乡市已征集企业技术需求、项目需求及人才需求等各类需求2000余项,高校供给清单1500余项,供需双方逐步对接,实现精准匹配。
新乡市将企业生产车间转化为高校实训基地,企业的产业与高校的专业相对接,企业的科技与高校的科研相衔接,企业的人力与高校的人才相匹配,构建“入学即入岗、专业即产业、毕业即就业”的培养模式。目前,13所在新高校与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设立实训基地,每年参训学生近10万人次。
今年以来,新乡市持续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强化科创金融服务供给,鼓励高校开展技术转让、咨询、服务等活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融入产业链,科技创新政策红利逐步显现,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登记突破100亿元,增幅连续3年超过30%。今年第一季度,新乡市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881项,登记金额达32.9亿元,同比增长32%。
(新乡市教育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