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工程学院:“四维联动”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2025-04-07 16:26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近年来,新乡工程学院以“立足产业、服务区域”为办学宗旨,创新构建“理实互嵌—学科融合—双师协同—内外共生”四维联动育人体系,打破学科壁垒、重构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协同,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理实互嵌”构建“1+2+X”培养体系


  学校创新实施“理论筑基—实景训练—顶岗实战”三阶递进培养方案。出台《毕业实习管理办法》《自主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配套《实践能力培养记录手册》《毕业实习手册》等过程性评价工具,构筑理论基础。探索“1+2+X”人才培养模式,即“1”年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植入产业认知课程;“2”年专业分流,构建模块化课程群,设置“学科+”个性化发展路径,在第四学年实施弹性实践教学,通过弹性的“X”,让学生真正练就实践技能,弥补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欠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就业选择空间,同时为社会培养更受欢迎的高技能实用人才。


  二、“学科融合”建设跨界培养工程


  构建“三维协同”的学科交叉培养机制,即基于现代不同产业及企业的人才需求,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共享、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多学科深度融合,共同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特色人才。同时结合不同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设置交叉性的课程内容,如食品工程学院开设食品卫生与安全、饮食营养、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管理学原理等专业课程,同时设立跨专业选修课,如食品文化和旅游、酒店餐饮设计与菜单工程等,促进专业协同发展。聚焦不同学科和产业的交叉痛点,开展联合科研与创新创业项目,如食品与旅游与酒店产业的融合创新、地方特色食品开发与旅游推广、健康旅游与功能性食品开发等。


  通过“专业共培—课程共建—课题共研”的“三维协同”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产业实践输送创新型、实战型人才。


  三、“双师协同”打造育人共同体


  以“动态课堂”打破传统教学壁垒,建立“三段式双师协同育人课堂”。在校外见习阶段,带领学生实地见习进行企业观摩,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理论教学,借助企业设施设备,提升教学效果。在校内培训阶段,不定期邀请企业人才来校进行技能培训,依托学校教学环境,让学生了解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跟岗实践阶段,借鉴“现代学徒制”模式,安排学生跟岗实习,确保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势。


  组织学生与企业开展沉浸式研学,将学科教育与工作实际任务相结合,实现“做中学、做中创”。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组成“双导师”团队,全程指导学生完成实践学习,形成“课程与岗位无缝对接”的育人链条。


  四、“内外共生”完善双平台育人生态


  校内平台筑基。学校大力加强产教融合建设,提供优质科研和实践机会,校内建有生化类、食工类、机械工程类、电气工程类、经济管理类、艺术设计类以及公共计算机室、外语语音室等184个实验实训室,实验室设备齐全,利用率高,为本科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省级平台打造“双师型”队伍,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支撑平台。


  校外平台赋能。学校已建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0个,布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10个,并在2024年与上海科学院软件技术中心联合建立“大数据产业学院”;与北京新大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成立“数字商务产业学院”;与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建科研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通过“校内筑基+校外赋能”双平台加持,合作企业反馈,学生“未毕业已具备行业竞争力”,通过“实习—就业—发展”的校内校外平台,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示范样板。


(新乡工程学院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