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夏邑:聚焦三个均衡 实施九大工程 破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题

2025-04-03 14:54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近年来,商丘市夏邑县不断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创新,聚焦三个均衡,破解三个难题,实施九大工程,高位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聚焦资源均衡,破解“城乡差距”难题


  实施“提质扩容”工程。投入资金1.86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标准化学校102所,科学撤并教学点90个。投入资金5.13亿元,新建第十一小学、第十三小学、第九初中,扩建第一初中、第四初中,收购4所城区较大民办学校转为公办,将原第三初中搬至县一高老校区改制为一高附属初中,将原第三初中改制为第十六小学,新增学位24036个,有效解决了“农村弱、城镇挤”。


  实施“智慧赋能”工程。投资3650万元,对全县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提档升级,班班通教室覆盖率达到100%,各校功能室和设备设施全部达到规定标准。2025年将启动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让AI进校园,赋能教育教学“活”起来。


  实施“城乡一体”工程。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采取“强校+弱校、城区学校+乡村学校”结对方式,成立了城乡教育共同体17个,覆盖学校102所,让农村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二、聚焦师资均衡,破解“队伍活力”难题


  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深入开展研课标、说教材活动,促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学校班子成员坚持一线任课,教研员下沉基层学校代课,每年定期举办教师基本功大赛,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


  实施“双向流动”工程。为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优化城乡师资配置,建立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城区教师支教农村、农村教师跟岗学习、紧缺学科教师支教走教”四项机制,推进“名师入乡、名师入村”,2022年以来,双向流动教师1839人。


  实施“名师引领”工程。实行“点亮名师”和“头雁领航”计划,健全名教师、名班主任、乡村首席教师培育、成长、引领、监督、宣传机制,成立县级名师工作室33个、名班主任工作室18个、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28个,以名师强引领、提质量、塑名校,涌现了一批优秀工作室。


  三、聚焦内涵均衡,破解“五育并举”难题


  实施“精细管理”工程。出台了《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构建“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格局。聚焦“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创新开展“码上提 马上办”活动,群众线上扫码对学校提意见,县教体局马上处理诉求问题,用教育之暖、教育之变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把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变成教育发展的亮点、看点。


  实施“五育融合”工程。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发展,让学生的品德“高起来”、思维“活起来”、身体“强起来”、品味“雅起来”、双手“动起来”。坚持德育为先。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紧扣重大节日、传统节日,统一布置德育作业,广泛开展德育活动,打造具有夏邑特色“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品牌。坚持智育为重。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实现“五有四化”标准。(即:有趣、有用、有理、有魂、有果,把知识结构化、结构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坚持体育为基。用活体育器材,把体育器材从功能室搬至操场上,随时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开设了足球、传统武术、传统杂技等特色体育课程,确保学生至少爱好一个体育项目、掌握一个体育技能,32所学校被评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坚持美育为要。大力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以学生艺术社团、兴趣小组活动、课后服务等为载体,广泛开展面向全体师生的艺术活动。结合本土非遗物质文化资源,设立地方特色美育课程,坚持劳育为本。健全“学校+家庭+实践基地+社会”四方融合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各学校利用校园的“边边角角”打造劳动实践“金角银角”,将闲置的校舍改为劳动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7所学校被命名为“河南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实施“考核评价”工程。聚焦优质均衡县创建,实行单月随机到校督导和问题曝光制度,督导结果定期通报。同时强化质量监测,把体育、艺术、劳动、科学、心理健康等学科纳入质量监测科目,监测成绩纳入对各乡校的年终目标考评。


(商丘市教体局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