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我,找回了自己的主体性

  你的人生,是自己在开挂,还是被牵着走?

  上学时,老师说:“你要听话、好好学习,别输在起跑线上。”

  工作后,老板说:“你要努力、要拼搏,别掉队。”

  恋爱时,伴侣说:“你要包容、要懂事,给足情绪价值。”

  大家都在努力满足外界的期待,扮演着“别人眼中的自己”,但真正的自我,反而越来越模糊……

  如果你经常觉得“活得好累”,可能是因为你的主体性正在悄悄流失!

什么是“主体性”?

  在心理学中,主体性(Subjectivity)指的是个体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能够独立决策、保持自我掌控感,不轻易受外界影响。

  拥有主体性意味着:

  1.“我觉得”比“他们说”更重要——你能独立判断,而不是一味迎合潮流。

  2.你是自己时间和精力的“CEO”——不会让他人的情绪和需求无限透支自己。

  3.你的情绪控制权归你所有——不会因别人的评价大起大落。

  相反,丧失主体性的人,往往会习惯性地把人生交给外界,迷失在别人的期待里。

你是否正在丧失主体性?

  1.习惯性征求外界意见

  小李点个外卖都要翻半小时评论,买衣服要问朋友意见,甚至选专业、找工作,都要看看网上的“趋势”再决定。

  “大家都说这个专业有前途,那我就选它吧。”

  “都说考公稳定,那我也去考吧。”

  这是典型的“外部评价驱动”心理。长期依赖外界意见,会让人越来越害怕独立决策,最终丧失自我判断力。

  2.在冲突中选择隐忍

  室友总是半夜打游戏,影响你休息。你明明很烦,但还是忍着不说。

  工作上,领导临时甩给你一堆任务,你已经快忙不过来了,但还是硬着头皮接下。

  “算了吧,忍一忍就过去了。”

  这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很多人害怕冲突,担心拒绝别人会导致关系破裂,于是选择牺牲自己来维持表面的和谐。

  3.过度迎合,牺牲自我

  小王恋爱后,几乎完全围着男友转。他的兴趣是篮球,她就开始看NBA;他喜欢某款游戏,她就努力学着玩。

  朋友约她出去,她总是说:“要看他有没有空。”

  这属于“依附型人格”。当一个人极度渴望被认可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需求让位于他人,最终失去自我。

如何重新夺回“人生的遥控器”?

  1.关注内在感受,学会自我对话

  自我觉察是主体性的核心。尝试记录并练习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真实看法,时刻觉察自己不舒服的瞬间,并思考“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2.培养独立思考,建立批判性认知

  我们的大脑容易受群体认知影响,因此要刻意练习独立思考,拆解社会规训的“脚本”,学会质疑那些默认的“应该”。

  3.信息减负,屏蔽外界噪音

  过度的信息输入会让人产生“决策疲劳”,导致更容易被外界左右。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避免被无用的信息流牵着走,把注意力放回自身。

  4.建立心理边界,学会拒绝

  主体性强的人懂得设立清晰的边界,不让别人的情绪侵占自己的生活。练习坚定而温和地说“不”,哪怕是面对最亲近的人,也要捍卫自己的决定。

  5.专注自我成长,寻找内在价值

  内在动机比外在认可更能带来长期满足感。找到真正让自己感到愉悦与沉浸的事物,比如学习新技能、投入热爱的事业,获得来自自身的正向反馈,而不是依赖外界的认可。

  6.培养内在安全感,减少对外界认同的依赖

  主体性强的人通常拥有较高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练习肯定自己的价值,不因别人的否定而怀疑自己。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你不被环境所裹挟,不被流行趋势和外部评价所左右。而是专注自己,成为自己世界的中心。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我,找回了自己的主体性

郑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王玉平

工作室简介

一点心理学 | 我,找回了自己的主体性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刘慧瀛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刘慧瀛工作室在省教育厅思政处的领导下,在郑州大学党委、行政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引领骨干、同伴互助、培育成果,共同提高”为宗旨,重点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为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搭建交流平台,充分运用名师培训、名师督导、名师带徒、科学研究等方式,提升工作室成员、辅导员、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专业能力;加强AI数字赋能,构建了“家校医社”协同智能化信息管理,促进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智能化、专业化、科学化与高效化发展;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宣传教育等方面起到了引领、创新、辐射作用。